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自媒体 查看内容
  • 5003
  • 0
  • 分享到

今天是邓小平诞辰115周年,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2019-8-22 13:49

来源: viplengxiao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今天
邓小平诞辰115周年



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他恢复了高考
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改革开放:你们自己去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如同施展了法术,在4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绽放夺目光彩。


图为福田中心区远眺。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摄


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GDP606元;2017年,深圳GDP2.24万亿元,人均GDP18.31万元,GDP年均增速达23%,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圳速度”。



香港回归:主权问题

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甚至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都是李鸿章!”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撒切尔夫人

“我们等待了33年,再加上15年,就是48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15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经过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1984年9月17日,双方代表团全部谈判达成协议。


1997年7月1日零点之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在会场上空高高飘扬。李振盛/摄

恢复高考:

今年就要下决心!


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向莘莘学子敞开大门,570万来自各方的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而作出恢复高考决定的,就是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邓小平不无忧心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实现了对1966年取消高考的否定之否定,变“十六字招生办法”为“文革”前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废止了11年的统一高考,就这样在全国人民的欢声雷动和奔走相告中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


这是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1977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


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营营蚊雷中、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后来成为战略科学家,人生命运就此改变。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新华社发

高考制度恢复这42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的42年,也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42年。


42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十二五”期间,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恢复高考

小平同志的每一步都对当今的中国

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老人

中国的崛起之路会平添多少坎坷与困难


对中国发展产生了巨大助推的他

工作上是一丝不苟的开国功勋

在生活中

却是个勤俭节约、平易近人的普通爷爷


邓小平的工作餐


据统计,从1951年到1994年,因到全国各地出公差,邓小平共乘过专列78次,乘车796天,视察了24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数字表明,累计起来,相当于在这43年中有两年多的时间邓小平是在专列上度过的。


邓小平的火车工作餐给当年的列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时任专列列车长的齐文明回忆:工作餐都是一些家常便饭,吃得特别简单,没有特殊的要求。经常是炒青菜、西红柿炒鸡蛋、砂锅豆腐等下饭菜。有时吃剩下的菜,邓小平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倒掉,下顿热热再吃。



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邓小平有四个孙辈,在孩子们的心中,邓小平是个朴素和善的好爷爷,没什么脾气,可以在他的身上爬来爬去。和孙辈在一起,邓小平也快乐得像个孩子。


卓琳特意给邓小平备了个旧饼干盒,里面放上巧克力、饼干、山楂片什么的,摆在他的办公室。孩子们来玩的时候,邓小平会把糖果分给他们吃。拿到糖果,孩子们高兴,爷爷也很高兴。邓小平会又得意又有点“可怜”地说,“爷爷就这么点权力。”


图为邓小平和孙子玩顶头



1997年2月19日

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1997年3月2日上午

一架银色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

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

捐献角膜、解剖遗体,

不留骨灰、撒入大海

——这是邓小平的遗愿



怀着深沉的热爱,一代代中国人口传心授着他的故事,在他开辟的道路上行进。这位世界公认的伟人,没有墓、没有碑。但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铭。亿万人民的怀念,就是一座无形的不朽丰碑!


缅怀时代伟人、人民之子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5周年
让我们再道一声:

“小平,您好!

小平的可贵,就是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死死抓住这几十年难得的国际环境,果断把中国推上了一个台阶。



研究历史的人总喜欢说历史的必然,个人只是被历史推动。这种观点非常平庸,而且特别不符合中国国情。


有一种说法,认为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只是历史的偶然,假如当时没有邓小平,其他领导人也会搞改革开放。


这样的看法似乎立不住脚。


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


虽然是顺应大势,但改革是否必然,是否会有那样的力度魄力,是否会用这种形式,这个速度、规模,那就不好说了。看看东边的邻居,他们未必没有改革呼声和历史必要性,几十年了,改了个啥?


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文革刚结束时整个社会思想僵化到什么程度。当时如果没有小平出来,最多就是回到50、60年代文革前的路线,当然会比文革10年务实,小修小补,但今天这种全面开放、市场经济那是想都不用想。


再合理的历史趋势,假如没有人以坚定意志强力推动,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历史大潮,稍纵即逝,奔流不回。看中国近代以来一些关键节点,都是阴差阳错,与机遇失之交臂。


小平的可贵,就是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死死抓住这几十年难得的国际环境,果断把中国推上了一个台阶。如果当时磨磨叽叽,优柔寡断,拖到今天虎视眈眈的川普时代,再想开放也不成了。


小平的意义恰恰是超越了僵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他是个注重实际的人,他知道中国最关键的不是说,而是做,为老百姓要的是里子,而不是面子。所以他说不争论,他的策略是,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留给未来。


有些事情是争论不出个所以然的,是争论不出生产力的,是争论不到综合实力的。


没有一个国家是靠打嘴仗胜利的。


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小平做了一个讲话,题目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别小看这个看上去普通的标题,其实包含了这之后中国惊天巨变的基本原力。


历史是合力,但历史也需要杠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三句话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高度的政治智慧、无穷的后续可能性。就这三句话,除了小平,别人想也想不到,想到了也不敢说,说出来也没用。



今天浩浩荡荡的留学大潮,也是小平拍板推动的。


穿越到1977年,大家想一想自己和周围人当时的认识水平,就明白小平推动的思想解放实在了不起。仅此一点他就秒杀同侪。


1977年8月3日,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会上当时教育改革的勇将温元凯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小平听后当场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不需要领导批准。这简直是破天荒,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领导不批准,这事怎么办?会不会犯错误?领导不批准,领导的权威在哪里?党委的权威在哪里?


对不起,有些事情就是个人的权利,真的还不需要领导批准。领导操心操的太多了,有时候是需要休息的。


小平就是这样豁达而明朗。



停止上山下乡,让知青回城,当时城市没有工作岗位,很难一下接受那么多人,无法安置怎么办,搞出大乱子怎么办,谁敢拍这个板?邓小平。


包产到户,阻力重重,大多数干部都不同意。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谈话,在关键时刻专门表态支持阻力重重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录了这篇讲话,定名为《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一个能真正推动历史的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眼界、意志、威望。三者具其一,在1977年的中国并不少,三者具其二的,也有。三者俱备的,只有小平一人。


但小平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具有宏大构思,思想深刻,满怀理想远景的人,今天批评他的人,常拿“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说事。其实,他们完全说反了。不搞宏大构思,摸着石头过河,恰恰是最了不起的地方。历史上,各种各样空头支票、漂亮口号把人害惨了,小平不愿意那样做 。


最令人敬佩的,是邓小平对下面的信任和放手。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就是让下面的人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先干起来再说,错了再改,别太出格就行。


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治国理念,最上层是无为而治。上层无为,调动的是下面积极作为。


邓小平曾说:“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多了,要尽可能少管。”


有人少管,就会有人多干;上面的多干是添乱,下面的多干才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他还对金庸说:“政治家不要主意太多”。


没有那么尽事皆知的圣人,领导更不可能主意多多,诸事皆管,讲话必重要,指示必英明。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所谓“不折腾”,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恰恰相反,无为而无不为,给老百姓空间,给社会大众选择,这是思想解放的精髓所在。


邓小平的眼界、意志、与威望,是他一生经历积累形成的。没有多少人像他这样一次次大起大落,他经历了党政军中央地方文化科技外交等一切关键岗位锻炼,见识的多了,思考的也就多了,思维就不那么狭窄。


16岁去法国,从1920到1926年,他在法国度过了一个人最黄金的青春年华,也是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


1975年访问法国时,他参观了工厂和农村,目睹了法国发生的巨大变化。邓小平赴联大演讲,别人问他最想看什么,他说:华尔街。


邓小平是睁眼看世界的人,心里装着国家,眼里看着世界,不封闭,也不乱来。他在世时,老有人嚷嚷要跟美国全面对抗。邓小平说:我是会打桥牌的,不要以为你有四个K就了不起了,别忘了人家还有四个A呢。


不对抗并不意味着就是软弱。在外交方面,邓小平坚持的是务实主义路线,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准则。


他访问完美国,就对越南对手,狠狠地教训了这个恶邻,也让苏联有所顾忌,老实收敛起来,从而为中国开创一个良好的开放环境。


他不是个不会弯腰的人,但他有他的底线。


今天和小平在世的时候都有不少人骂他,这其实正是小平了不起的地方。你只要在他之前的时代骂骂领导人试试就明白了。那么,是他没有能力让骂他的人闭嘴吗?不是的,他是个超级政治强人,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在他威望达到顶峰的时候搞个人崇拜,假如他那么搞的话,在中国很容易成神,今天骂他的人只会顶礼膜拜了。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有一位领导人全世界公认的,那就是邓小平。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小平同志也必须接受历史的评价,而无论评价如何,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开创者,正是他主导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后长时间的“短缺经济”的现实,也由此,主观、客观地推动了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领域的变革。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的历史会被改写。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平同志的人望是无可比拟的,因而有了邓小平理论,这是全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共识。这也反映了绝大多数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认识。然而,似乎在最近几年,对于小平同志的评价,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在于,改革开放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些“副产品”——腐败、贫富差距、意识形态混乱、新自由主义泛滥、道德滑坡,等等问题,很多被归结到了小平同志身上,仿佛他的方针政策导致了以后的消极现象。


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评价一位领导人。


对于一个领导人的评价,有三个维度:使命、担当和“局限”,从这三个维度来评价小平同志。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问题,而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进行破题、突破、解决,就是当代领导人的使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才是符合历史决定论的。


那个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务之急是,苏共已垮台,如果中国人民再穷下去,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能不能认识到这一主要矛盾、能不能看到这一历史使命,是对领导人的第一个“大考”,毫无疑问,邓小平始终清醒。


使命在肩,但未必每个人都敢于担当。戈尔巴乔夫临阵逃脱一败涂地,时刻提醒我们领导人担当的重要性。而在担当的问题上,小平同志是没有丝毫犹豫的。


对于改革开放,党内的阻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大,面对阻力,小平同志不是“小步慢走”,而是“大步快走”,以至于连西方世界都对中国产生了误判(以为中国已经“和平演变”)。这样大步子的改革,对于邓小平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同志们的不解,可以说,没有小平同志的担当,今天的中国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最后我们要谈到“局限”,之所以要打上双引号,是因为这个局限,并非领导人个人的局限,而是历史的局限。


一代人克服、解决那一代最迫切、最危急的问题,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不能指望一个人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那样的话还要后人干什么?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主要矛盾也必然由量变到质变,产生新的一个个问题,从而形成新的主要矛盾。在这旧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新的问题,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有待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条件下,予以解决。


邓小平的方针政策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这些方针政策必须有新的调整。所有的这些,又构成了继承者的新的使命,这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把新的问题推给历史人物,是不负责任的。


同样,用现在的眼光和标准去苛求过去的意识与行为,同样是不科学、不理性的。


腐败、贫富差距、意识形态混乱、新自由主义泛滥、道德滑坡……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有些也确实因为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政策失误所致,但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研究和解决的。小平同志生前,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苗头,并且予以警示,可以说,他的历史使命已经超额完成,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我们需要的是有邓小平的智慧与胆略,来解决好当前的问题。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