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概念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今年以来,“新基建”被提到新的高度,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高层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1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21日、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到新基建。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从中央密集部署,到资本市场热捧,“新基建”可以说正式站上风口。
相比传统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这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19年消费/投资/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7.8%/31.2%/11.00%。然而,在当前影响下,消费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受限,消费的重要子行业如汽车、餐饮和旅游皆受重创。而受疫情波及,全球经济增速趋缓,进而导致我国出口承压。
2003年爆发“非典”,投资的GDP增长贡献率高达70%,可以预见,投资将成为当下稳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基建投资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起到稳定托底经济的作用,新基建则进一步为基础设施投资扩容,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课堂、远程护理、送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新基建能够为新兴产业赋能,为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新基建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5G“是毫无疑问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9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列入2020年重点工作,其中有6个省市明确规划了2020年新建5G基站的数量,合计超过17.8万个。
中国移动提出,计划在2020年底完成30万座5G基站建设目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力争前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25万座基站的建设目标。据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未来5年工业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投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个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目前在科技创新的一些领域中,是中美双头的格局。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国更多体现了自己把1发展到无穷的能力,但能不能做好从0到1的创造,还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行动和改变。但是在移动通信技术,即5G领域,中国可以说是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后来者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在1G2G发展中,我国处于引进、跟随阶段;从3G开始,我国开始与国际发展接轨实现突破;到4G研发阶段,我国自主研发TD-LTE系统,成为全球4G主流标准;5G时代,中国占领5G标准高地。世界5G大会上,全球标准必要专利(SEP)声明中,中国公司整体份额为34%,位居全球首位。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资料来源:IPlytics(2019.9),川财证券研究所
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中国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目前,中国的5G网络基站已经建设约13万个,中国5G网络正式商用以来,中国签约的5G用户已经达到87万,5G商用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产业经济贡献》认为,预计2020至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不同于4G时代技术和商业创新,5G时代更注重生态构建。所谓4G改变生活,而5G改变社会。5G和基于垂直行业的物与物连接成为新的市场蓝海,随着5G商用的不断推进,未来五年全球5G用户将会达到十亿级别,同时5G应用场景呼之欲出。
5G是万物互联的入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数化万物“时代,科技正在为产业领域赋能,智能化助力产业改造升级。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科技+金融……科技+产业正在重塑新的产业流程,借助科技力量,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风口正劲。
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加上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中国的机器替代工人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态。2020年1月2日,阿里巴巴发布了《达摩院2020十大科技趋势》报告,报告预测,随着5G商用等技术的落地,以“物联网+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必将在2020年迎来爆发。报告还表示,“对产值数十万亿,乃至数百万亿的工业产业而言,每提高5%-10%的效率,就会产生数万亿的价值。”截至2019年8月,全国8200多家企业中已有85%的企业正在践行智能制造,而其中12%的企业已经处于成熟度二级,能够实现对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核心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中国智造“崛起的大戏已经拉开序幕。
中国走上“智造“之路:更少人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
进入5G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新高潮即将真正到来,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仅中国在建的就有500个,远超排名第二的欧洲(90个),中国成为世界上智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全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以上的地级城市和32%的县级市,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5G时代,智慧城市将对生活、工作、医疗、出行、娱乐等方面带来全新体验。5G的最大特点是大宽带、高速率、低延时、高可靠性。5G为智慧城市提供了一张更快、更可靠的网络,有利于智慧城市的落地,催生出更多的新模式和新设计。
2019年,零售进入深水区;2020年,零售将面临更多可能性。实体商业经历重大洗牌后格局重塑,直播带货、AR、VR正在塑造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科技不断赋能让零售更加智慧,人、货、场的重构将会为零售带来新的想象空间。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2019财年,淘宝直播产生GMV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2019财年,天猫商家直播渗透率高达50%。数字化的应用,使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交互更加个性化,也让商家能通过数据分析,更快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真正做到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OMG”!“买它”!成就了2019年的一个现象级“带货”现场,李佳琦和李子柒成为“网红神话”
展望2020年乃至下一个10年,医疗行业拥有着巨大增长潜力。预计2020年医疗行业的总市场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在此过程中,医疗与人工智能科技必将产生更多的深度融合,它们的结合有望解决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地域分配不均等关键问题。随着5G商用建设启动,到2035年,5G技术将推动全球医疗市场销售额达1.1万亿美元,占全球5G相关经济规模的9%左右。医疗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改变医疗界的未来。未来9年,全球医生短缺数量将会增加一倍,人工智能将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医疗工具。据IDC统计数据,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将占五分之一。展望未来,医疗与人工智能结合方式将覆盖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就医流程方面包括诊前、诊中、和诊后,适用对象包括医院、医生、药企和检验机构等多种载体。
达芬奇手术系统:可以不碰触其他花蕊的情况下,
将一根细小的花蕊轻松剪断
汽车工业发展突飞猛进,而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背景下,更加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开始崭露头角,电动化、智能化逐渐成为全球各大车企的头号战略;L3级、L4级自动驾驶车辆将陆续量产;智能网联汽车也将逐步走进大众生活。智慧交通是5G时代最典型的行业应用之一,5G的高性能和灵活部署,能够为构建车、路、云协同的智慧交通体系提供强大的助力。
科技突飞猛进,氢能源、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
都已走进人们生活
202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机会有多大?先看看各路巨头的动作。科技公司领头羊,如阿里、京东、腾讯和百度纷纷入局智慧农业;外人看来赚钱赚到手软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恒大、万科、碧桂园在农业上的投资全是大手笔,百亿元只是起步价;制备制造龙头,如中联重科,在农机产业已深耕数年,其无人驾驶收割机已投入运营。顺着巨头们所指的方向看过去,有了无人驾驶、AI控制、基因测序,猪脸识别,这样的黑科技加持,农业的未来让人满怀想象,正成为新的风口。
数字化养猪、机器人摘棉花,无人驾驶收割机…
黑科技加持的农业全是风口
以史为鉴,“黑天鹅”的背后往往都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比如说03年非典后电商的飞速发展,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步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危中寻机成为每个人都面临的考验。这次疫情对于依赖线下场景的企业冲击较大,而针对以线上为主的企业和 to B 类的公司,总体影响有限,并且反而还加速了一些线上行业的崛起,比如远程办公、视频会议以及网上教育等应用,对于to B的领域,这次疫情从中长期来看会是一个正向的催化剂,不论是产业变革里的智能制造、还是企业业务的在线化智能化,包括大数据的广泛应用、SAAS的普及、AI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利用,都在疫情下得到了充分的价值体现,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都加快了自身数字化改革的进程,而支撑这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就是5G、物联网等新基建的设施建设。
面对5G赋能下即将到来新时代,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