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自媒体 查看内容
  • 5543
  • 0
  • 分享到

马云的讲话,充满了对金融的“无知与傲慢”!

2020-10-28 22:14

来源:


文/宋光辉


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一席讲话,激起千尺浪。依旧的表达欲望强烈、依旧的语出惊人,依旧的犀利俏皮,马云多年的演讲功力果然不是盖的。在一个众多金融监管领导与金融家参加的峰会:


  • 马云先是批评监管落后,巴塞尔协议无效且有害,

  • 再指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即不成体系),

  • 然后是贬低银行是当铺,

  • 后面再发表了监管跟不上形势发展,

  • 还有关于数字货币等方面的观点。


真的指哪打哪,有如朋友闲谈,好不过瘾。


马云的讲话,我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是不认同的。虽然说言多必失,观点多了有对有错,实属正常。我更为在意的是马云的讲话,不合时宜,而且很多批评充满了对金融的无知与傲慢!这种无知与傲慢,我不能接受。


这就好比我去参加一个淘宝组织的电商大会,在会上发表一些诸如


“电子商务过度发展影响线下实体店铺经营致众多业主破产,很多淘宝商家创造新无力假冒来劲,淘宝监管无力导致假货遍地横行”的观点。


先不论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单就在这种场合而言,这些言语本身就是一种欠揍的行为。如果我再加上一些“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只能做做应用层面的创新,IT行业没有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系统或是开源软件,属于无根之草“的观点,那更是得罪天下一大片了。


下面我们对于马云的观点做点具体讨论。本来呢,马云作为一个非金融专业人士,对于其观点,我是不应该吹毛求疵的。但是马云既然称自己的讲话是“非专业人士的专业观点”。从马云的俏皮抖机灵的风格来讲,这个话是不是有暗含专业人士的观点不专业的意思呢?当然这有点过度解读了。


既然自称专业观点,那当然就可以也应该接受专业性的高要求和更为严苛的评价了。



首先是“无知”!


对于巴塞尔协议的评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金融监管寻求的是“服务实体经济与保护投资者的平衡”


  • 一味控制风险,不利于服务实体经济,不对。

  • 一味不顾风险,导致投资者利用受到损害,也不对。


巴塞尔协议的内容非常丰富,此处无法展开。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资本充足率,就是商业银行必须为持有的风险资产,提供相应的资本金。其目就是让银行股东提供的资本金,来保护普通储户的。银行面向大众吸收存款,且对大众存款具有“刚性兑付”的法定义务。


如果不对股东的资本金做出要求,股东能够“空手套白狼”,那么“刚性兑付”就是虚假承诺。这与普通企业开出空头支票有何区别?我到淘宝开个店,你还要先扣我的货款,怕我卷款而跑呢。


巴塞尔协议当然存在问题,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自上世纪80年代推出以后,几次改版,不断修正,以试图跟上金融体系发展的新形势。按照互联网的说法,就是在“不断迭代”。同样是人造之物,为何对于软件与政策,要厚此薄彼呢?


更为关键的是,马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巴塞尔协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果只是发表观点,当然是马云个人的言论自由,但是马云却在发表“专业观点”!而且马云当前的地位,很多观点会有重大的影响,可谓金口玉言,能不慎重吗?


根据马云讲话后面的内容,马云是不认可的商业银行的能力的,也不认可当前的金融体系,是希望更多金融创新的。马云之前还曾提到过要改变银行或甚至要革掉银行的命的。


而巴塞尔协议正是革掉银行的命的重要政策,从而成为诸多金融创新的推动力量。巴塞尔协议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的杠杆率,让商业银行的扩张受到限制,从而革掉了商业银行的命。美国自巴塞尔协议推出以来,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投资银行崛起、股市繁荣、创投活跃。这些事件,不能够是仅仅理解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存在着因果关系。


马云是个商人,经商是其专业,马云发表的关于商业上的观点,绝对属于专业观点。马云对于彼得林奇的“竞争有害企业健康”应该心有戚戚焉。阿里做出的很多所有获取流量的投资,无非也就是想要限制互联网领域特定行业的竞争,以谋得垄断利润。


从竞争的角度,各类创新金融,与商业银行存在竞争关系:


  • 有的是直接竞争,比如说蚂蚁金服的“花呗”和“借呗”等短期消费贷款,和商业银行信用卡,就是直接的竞争关系。

  • 有的是间接竞争,比如说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存款,争夺居民的资金。


限制商业银行的巴塞尔协议,恰恰是实现马云所希望达到的诸多目标的有效手段。


要真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中国这些年的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不是实施巴塞尔协议引起的问题,而是巴塞尔协议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商业银行通过“刚性兑付、资金池”等违规操作的银行理财业务,变相突破了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约束。补上漏洞,先是宏观审慎监管,后是“资管新规”,补上了这个漏洞。



其次是“傲慢”!


马云的讲话,对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对于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轻视。傲慢的部分原因当然是无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功!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


中国很多时候讲究话语权,尤其是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非硬核科技领域。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人微言轻”的现像,其对应的一面就是“语因人对”。观点对错,有的时候不是因为观点是什么,而是因为讲出观点的是什么人。


从我自已的面对内心的诚实评价来讲,或许是我自已的傲慢,我认为,由于术业有专攻,马云对于金融的理解,和我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当然,我对赚钱的认知和把握,连马云的一根毛都比不上。


马云的金融比我们做的成功,比所有金融行业的人都成功。这才给了马云做“专业评论”的底气。这也正应了“金融讲究的是实力,而不是专业”的普遍规律。在绝对实力面前,专业算个屁!



 

据说前苏联总统赫鲁晓夫特别喜欢评论艺术,而且很喜欢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微观指点,也是一个微操达人。有部下曾经委婉的规劝其少发表点艺术领域的专业观点,以免“出丑”。赫鲁晓夫倒是直率的可爱:


“我当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你们说我不懂艺术,我当州长的时候,你们还说我不懂艺术,我现在都当了苏联联席部长会议主席了,难道还不懂艺术吗?”


因为自身的成功,尊重实力,忽视术业有专攻,轻视专业人士。这是典型的傲慢,是成功人士的通病。这种傲慢,也是中国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难以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单就马云讲话的具体内容。马云贬低商业银行为当铺,认为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于抵押品,这体现了不尊重对手的一种傲慢。我看到微信圈里,很多商业银行的朋友对此观点,尤其耿耿与怀。


当前中国金融最难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在响应国家号召以及求得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做出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没有抵押品,加之中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这些尝试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对于做出这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尝试的商业银行,如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等,我们应该给予理解与尊重,而不是嘲笑与贬低。


正如IT行业的一句名言:“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觉得商业银行不行的,你可以自己上。作者也一直批评商业银行的“重抵押与担保,轻现金流分析”的操作模式,也一直有推广结构化金融技术。但是苦于自身没有实力,难以将理念与技术付诸实际行动。


蚂蚁金服是有这个实力的,至少做个几百亿元上千亿元,还是可以做的。没有金融牌照?通过蚂蚁金服下设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可以合法放贷给中小微企业的。


一个创新,是可以成立信托计划,蚂蚁金服先购买信托计划,然后通过信托也可以合法合规将资金放贷给中小微企业的。这不但合法合规,而且国家还大力支持。


对于缺乏有效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蚂蚁金服有这么做了吗?蚂蚁金服有愿意承担风险,去做些利国利民且高难度的事情了吗?我知道蚂蚁金服是有个小额贷款公司的,但是基本发放的都是针对个人的小额的消费贷。


这些小额分散的消费贷,其风险相比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在国外的金融认知体系里,这类小额分散的消费贷,属于“标准化融资”,是金融机构能够批量处理,不需要特别金融能力的业务。


恕我直言,马云旗下的这些消费贷业务,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几乎没有为社会做出有效贡献。原因倒不是因为消费贷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些消费贷的规模太小、期限太短了。金融的核心作用是跨期的资源配置。这类消费贷无法做到。


真正的消费贷,是让那些原本没有能力消费,但是未来能够实现收入增长的人群当期可以消费。这种消费贷,能够提升社会福利。比如作者毕业时,身无分文,想来场旅行,却是“有时间的时候却没有钱”。而情境已过,现在虽然有钱了,却没有毕业旅行的心境了。如果能在我毕业的时候,能够向马云低息借得一万两万,在我毕业五年后收入提高之后偿还,该有多好呀。


而现在的这些短期限的消费贷呢?期限是一年,半年甚至更短。这么短的时间里,贷款人的收入能有多大提高呢?这种消费贷就是起到诱导消费,利用人的急于享受的非理性,把半年之后的消费提前到当前。消费福利难有改善,何况利息还不低。


马云认为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依赖于大数据,这既是一种无知,也在无意中透露出来一种傲慢,对于自身获取大数据的能力的傲慢,对于自身掌握了大数据而获得的实力的傲慢。



无知是指金融风险管理即不靠抵押品,也不靠大数据,或者说金融风险管理既靠抵押品,也靠大数据。无论抵押品,还是大数据,都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金融风险管理真正可以依靠的,最终只能诚信而专业即德才兼备的金融劳动者。


如有可靠的抵押品却弃而不用,这是一种骄傲或矫情。中国当前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巨量的房地产。这是非常宝贵的可以用于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抵押品,如何盘活这么些抵押品是金融行业的重要问题。


  • 国外有房屋权益贷款,

  • 国内则有泛华金融等机构的房抵贷。


房屋持有人则借有银行抵押贷款的同时,有超额的权益,可以进行二押,获得贷款。


至于大数据,按照知识工程学,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再到智慧,再到真理,还有很长的路径。实现这中间的路径,需要的是人才或是劳动者!


第谷每天夜观天象,细致记录,形成数据。而开普勒从中获取信息,并且总结出行星运行的规律,提练知识。牛顿则通过其思考、顿悟、求索,最后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一切天体运行的现像,达到智慧,甚至逼近真理。没有专业劳动者的思考求索,记录的数据再多,也没有价值。


讲到商业管理的时候,身为成功企业家的马云曾经有观点认为,由于商业决策及人性的的复杂性,任何数据和模型都无法取代企业家的直觉与主观判断,何以在同样复杂的金融决策方面,数据和模型就能够取代金融家的直觉与主观判断?如果,我说蚂蚁金服不需要CEO,也不需要董事会,只要依靠数据、模型加上人工智能就可以了,这不是一种傲慢,又是什么!


孔子问人不问马,而当前呢,对于大数据是保护与爱惜,对于劳动者呢,则是“996”。当前很多观点将大数据视为一种资产,对于大数据的过度重视,相对而言就是对金融行业的劳动者或人才的轻视与傲慢。



当然也有为了中国金融向好发展的一片好意


无庸置疑,马云是热爱中国的,也是热爱中国经济与金融的,马云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的东西,远超过其他人。马云的很多批评是“爱之深,责之切”吧。


对于马云以及蚂蚁金服,我是没有成见的。很多年前,作者非常支持余额宝等金融创新方面的开拓。在当时有银行攻击余额宝是提高了资金成本的时候,也写过文章,为余额宝辨护。我一直认为,余额宝提高了资金成本是一种无稽之谈,也是一种欲加之罪。余额宝除了自身收取的千几的费用,其余的都由用户获得了,而这本来就是用户应得的。


然而,或许是成功之后的膨胀,事情发生变化了。


大家有印象的,应该还记得在2017年前后,由于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过度成功,影响了行业的生态。央行曾经出文进行治理。当时马云发出不当言论,提出,打败我们的是一张纸!被媒体大为报道,广为流传!从这点来讲,马云当前的这种无知与傲慢,早有苗头。


当时作者就想写一篇文章,进行批评。一个用以规范市场运行秩序的政策,盖着国家行政部门的公章,体现国家意志而代表大众利益,属于法律法规一部分的重要事物,居然被当作一张纸!这种对规则和大众利益的轻视,属于对权力的傲慢。这种傲慢,引起的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我对蚂蚁金服的态度转变,从支持到批评不是我变了,作者还是叨丝一个,而是蚂蚁金服变了,从打破银行垄断推动金融创新,到自身希望获得垄断收益,固步自封,事物发生了变化了。


我的本文的偏激以及过于苛责的批评,也算是一种“爱之深而责之切”吧。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