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自媒体 查看内容
  • 2789
  • 0
  • 分享到

美国德国的碳中和和中国有什么不同

2021-3-23 20:26

来源: xinnengyuande

如果把能源行业这么多年出现的各种改革、利好政策像扑克牌那样排个序,碳中和会是哪张牌?





应该是查理大帝红桃K,唯一没留胡子的国王,新文化卡洛林文艺复苏的推动者,修建了亚琛古教堂。1000年以后那里又成就了德国最有名的亚琛工业大学,这里毕业的无数博士教授倡导了2000年后开始的能源转型。


突然一下火起来的碳中和,就像鲜艳耀眼的红桃K,一下子点亮中国。。。的股市。


上一次能源电力板块有这么兴奋的时候,是2015年3月电改9号文出来,那次的概念叫能源互联网。回想一下,应该是方块J一样的存在(十二骑士)。




碳中和已经不是一个行业的改革,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顶层设计,而是全世界当下重金构建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词的背后,还有一系列的成语故事。


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展开宣告竞赛,美国和德国日本宣告的都是2050脱碳。



那么美国和德国的碳中和计划和中国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来看看各自的表述:


美国: 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让美国实现碳中和。为此投入2万亿美元。




德国:到2038年,德国不再拥有火电。到2050年,德国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几乎每一个国家与此有关的表述,都带着语意上的强大自信和限制力,以避免在同样的尺度上轻易的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中国的表述是: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让我们把这几个不同的概念捋一捋。


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消减

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


净零排放: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清除量达到平衡

气候中性:一个组织的活动对周围气候系统没有产生净影响


这里,我们还要追加一个概念。什么是温室气体?



平心而论,气候中性是最顶级最严苛的概念。。近似于一直天空中飞过的一只鸟,不呼吸不排泄还不带来一丝风。



仅从字面上看,似乎很难发觉德国美国与中国的碳中和的差别,但是最近玩命涨停的中国股市却让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妖娆:为什么涨停的都是一堆xx电力和电网xx能源?


难道你们不是被摁死在2030年前最凶险的企业吗?从哪里可以得出的逻辑,参股到碳交易中心,设立过一个碳管理公司,购买了一堆碳排放配额,这些排碳最多的企业,就可以套上免死金牌甚至七天八板?


同样是排碳大国,世界公认的资源浪费大国美国,其实与中国的碳中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回避了碳高峰这个问题。


美国的能源结构里, 煤发电大概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所以他宣布的2035年全部新能源发电,其实并没有那么艰难。即使是新能源已经超过50%的德国,因为和中国同样拥有很多煤电的缘故,也不得不把退出火电很勉强的设置在2038。从理论上来讲,碳达峰实际上代表的是和碳中和完全不一样的逻辑路径。



碳达峰的意思是,如果我只设置时间点但不设置峰值,那么这个到达其实是一种delay,但是如果我设置了峰值却没有时间点,那么这个到达就是一种buffer。换句话说,在时间点和峰值这两个维度取得的最优设置,会让整个系统的变化更加凸显必然性而回避突然性。


在2030年碳达峰以前,其实人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安装新能源,甚至是不计代价的完成增长。这就如同当年进行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用来控制人口高峰:一家只能生一个。虽然因为准备时间仓促和更加对复杂性缺乏耐心,中国的碳达峰计划还来不及制定明确的单位能耗指标或者排放系数,甚至无法在总量上分门别类的设定边界,但至少给一个板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化。数字化可以帮助建立碳达峰模型,对如何描述、控制碳排放建立起可量化的模型描述,在提前时间达峰和消减峰值总量两个维度进行优化决策,智能化实现能源生产系统的交互。


这就让我们对发电集团、电网公司倾尽所有的在近期新建各种云平台、数字电厂、AI区块链数据中台上投资充满了理解,藉由碳达峰来促进中国的制造业完成一场不啻于辛亥革命的信息化改造,似乎并不辱没红桃K的预先设定。


到了2030年之后,人们的逻辑就要发生很大的一个变化。



走向碳中和的后30年,人们不再考虑如何处理二氧化碳及其他废弃物,而是将其所有产物均视为可交易的用于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去形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由此,用数字化的方式去形成一个更加清洁、循环的全新数字经济模式。


所以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电脑、机器和电器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他们每一个都可以通过建立的网址被单独控制。这里所有基本的电器和机器,从光伏设备到电动汽车,都必须使用共同的语言。


在一个智能的能源系统中,参与者测量自己的电力需求并传达给系统,他们了解自己目前和预计使用的电力产品,还会把不断更新中的电价做比较——而且尽可能是自动的。


这样的一个未来能源系统,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风光氢储充一体化。灵活性、移动性、分散性成为基础,能源安全不被认为再是重要的外交措辞,因为这一切必然是跨国界超主权的,就如同比特币会在后面几十年对金融界做的改造一样。难道数字化只能为中心化服务吗?



未来的能源系统是由风光氢能构成的零碳能源生产体系和绿氢绿氨用电户构成的储充用一体数字化控制的消费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判定,美国的碳中和路径更多的必须放在用能这一侧,而中国似乎需要更加艰巨的面对能源发电侧带来的挑战。德国却不得不在保证强大的制造力的同时以忽略核电水电的方式对需求侧的能效管理带来强大的互动性。


所有这一切人们不仅没有去考虑价格,甚至还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内心的感受。


越是轻视碳中和这样的政策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的人或者公司,越会在此刻轻易的表率碳中和的决心。与纷至沓来宣布提前进入碳中和的中国电力集团和光伏储能公司们不同,我们分别列举一个美国德国日本的公司来说明他们的信念。



2020年7月,苹果公司宣布他们已经在全球的运营中取得碳中和。同时公司计划到 2030 年,为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Apple 目前在全球公司运营方面已经实现了碳中和。新承诺意味着到 2030 年,每一部售出的 Apple 设备都不会造成任何气候影响。


很显然,因为碳中和,苹果将来会为了它的数据中心和工厂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投资运营商。而苹果的客户和供应商们也会因此而成为零碳计划的追随者,这个时候只要苹果宣布提供某一个区块链碳足迹服务,这些人的所有生存环节都将被数字化记录和监测。


苹果不会把自己变成一个种树的公司,但它一定会用它的系统让这件事被它的客户们做掉----比如通过苹果上周发布的47 亿美元绿色债券项目。


在这件事上,苹果的确是美国公司的表率,但是很显然还不够直接。


更直接的是一家德国公司,也是德国首富旗下的企业----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ALDI阿迪超市。这家拥有2000家分店的德国企业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碳中和:在自己的超市屋顶安装光伏,停车场里安装充电桩,采取虚拟电厂运营自己的储能和冰柜,让物流车被氢能和电动卡车取代。



在不开门的周日,阿迪超市就是附近村落的发电厂和充电站。



用自己的钱去投光伏、储能、充电设施、能效系统,参与电力交易、完成需求侧响应,这样的简单直接的商业伦理让中国很多创新能源科技公司充满嫉妒,因为在中国上述这些商业模式通常会被无法落地,因为无人会买单。


阿迪超市买单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这样其实降低了它的能源费用和提升了公司管理效率,当然,这是在运营能力和碳中和的执行力到达了一定水平之后。


像这样的德国公司还很多,但是从示范效果来讲,还是一家日本公司更值得鉴赏。



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2019财年在价值链上就实现了碳中和。为达成此重要成就,武田采取了多种行动:在公司内部持续推行能源节约措施;倡导绿色能源采购;投资于可再生能源认证;积极参与高质量碳补偿项目并通过验证。


武田能实现上述目标,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公司在12个国家资助了超过30个可再生能源和碳补偿项目。这些项目的目标包括鼓励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确保清洁水供应、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等。在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上述项目共覆盖了15个。这些项目不仅让当地社区受益,同时将协助打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化的未来。所有碳补偿项目都需要满足严格的评估标准,包括附加性、可衡量性、透明度、注册和第三方验证等。


武田资助的项目包括:

  • 马拉维清洁饮水项目——通过钻探新水井及修补破损的旧水井,为社区提供安全饮用水,减少用于烧水和净化水的木柴用量

  • 美国工作林地计划(Working Woodlands Program)——保护位于美国田纳西州东北角的8,600多英亩林地,改造为私人公园,吸引人们前来美国的这一低收入地区开展休闲旅游

  • 日本森林管理项目——在日本通过可持续林业管理实践,支持自然碳汇并提升本地空气质量

  • 中国太阳能灶项目——资助偏远地区农户安装太阳能灶,替代用于做饭和烧水的煤燃料,帮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 印度太阳能项目——支持发展太阳能照明和热水采暖,替代印度各邦普遍使用的化石燃料


与很多喜欢回购股份、投资地产、并购整合的会赚钱的公司不同,武田这家生物制药公司最让人佩服的其实是:它已经240岁,但是依然没有以传统公司自居,在环保领域的创新令人叹为观止。




和这些公司相比,中国很多急于宣布自己紧跟大战略的能源公司和不得不交替涨停的概念股们的确有些莫名:欢呼带来的如果是死亡,急于表现并不会被认作是做好重生的准备。没有目标但是容易被人看见的决心,的确能让人从逻辑上更相信你的敷衍。



所以,碳中和真正的发力之处,其实是在用户消费侧,在于对话语体系的堆砌,在于数字化模型的构建,甚至在于2060年我们是否要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切真正的改变,在某个能耗企业愿意拿1000万出来投光伏储能能效平台,愿意在网站上每年更新环境责任报告,愿意设置首席能源官,愿意给每个员工配电动车充电桩开始。


迈向2030,中国的改变必然让世界瞩目。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