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要达到普遍应用,我们认为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判断至少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根据:
共同标准至关重要
目前,制约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共同标准和清晰的法规监管。但鉴于该领域的需求和共识如此强烈,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提上日程。如果有单一的主导者或是政府机构能授予其法律地位,那这个标准的建立就相对简单。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法规承认区块链作为土地登记的合法纪录。
而当这个合作并非单一主导,而必须有多个参与者时,标准的制定就越发复杂,但也更加必要。我们看到,一些行业联盟在这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比如汇集了全球70多家银行的R3区块链联盟将合作开发金融级的区块链开源平台Corda。类似这样的平台有助于建立区块链急需的通用标准。
全球来看,各国的监管机构立场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选择参与其中而非完全对立。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ICO视为证券,此举被视为ICO进入主流且纳入监管。
2017年,澳大利亚标准局代表国际标准协会牵头制定了区块链优先路径图并将帮助建立共同术语作为关键的第一步。目前来看,各国政府大多采取技术中立的监管态度——对于区块链等特定技术持既不推动、也不禁止的中立态度。
技术仍需改进
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也是当前制约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认为受制于能量消耗和交易速度,区块链难以规模化,这其实是把区块链和比特币混淆所产生的误解。事实上,技术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和配置来达成特定的商业诉求,比如通过配置“块”的大小来决定速度,通过配置共识协议来确定其安全性,调节公证人数来配置存储等等。
以区块链在爱沙尼亚医疗领域的应用为例,目前这些健康数据并没有存储在区块链上,而是在“脱链”数据库中,区块链技术仅用于识别、连接和监控这些健康纪录,以及管理这些纪录的访问和修改权限。这些妥协意味着区块链在目前这个阶段相较于传统数据库可能并没有优势,但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限制正在减少。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不成熟也增加了替换成本,尤其是考虑到需要替换整个系统,成本将相当可观。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必须寻找值得信赖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因为只有当旧系统完全被替代,大部分降低成本的收益才得以实现。目前,很少有创业公司具备足够的可信度和技术稳定性来为政府和行业做大规模部署。主流科技巨头都有强烈意愿来满足市场在这个领域的需求,并选择和云存储类似的发展模式,通过区块链即服务(BaaS)产品来实现。
资产必须可数字化
资产类型和天然属性决定了其通过区块链来改进纪录或交易的可行性,以及是否需要集成其他技术来实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里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可数字化程度和潜力。例如,股票本身就是通过数字化记录和交易的,这种在区块链系统中非常容易实现端到端的管理,或是通过API接入现有系统。
而对于那些本身非数字化的物理产品,如果想连接并固定到区块链上,就需要借助物联网或是生物识别技术。这种类型的链接可能暴露区块链账簿的安全性漏洞。因为虽然区块链的纪录具有不可改变的特性,但是物质本身或是传感器有被篡改的可能。例如,我们要通过区块链来追溯牛奶、谷物等的存储,就需要借助射频识别这样的标记系统,这么做可以提高安全保障,但仍然无法做到100%保证。
亟待解决的“竞争合作”悖论
生态属性是区块链能否大规模应用的第四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定义了一个应用是否可行的临界量。区块链的主要优势在于网络效应,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潜在优势激增;但同时,其协作也更趋复杂。举例来说,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数字媒体领域的牌照、许可使用费支付等问题,就需要在大量数字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海量的协调。
天然的竞争者之间必须一起合作,这种竞争合作悖论正在被解决,但已经被证明是区块链应用规模化的最大阻碍。问题不在于识别网络,甚至不是最初的认同,而是在于对系统、数据、投资等监管决策的产生和管理达成共识。要克服这个问题常常需要赞助商(如监管机构或行业机构)来起带头作用。此外,必须确保对参与者的战略激励是一致的,这在高度分散的市场中很难做到。在某一些行业应用可行需要的合作门槛远低于另一些行业,而在某些行业里,甚至需要建立跨行业的网络才能产生实际收益。
企业应该采用何种战略路径?
基于我们的调研和由此建立的认知,我们将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方法来回答这个关于区块链商业战略的经典问题。
在哪条赛道上竞争:关注具体而有潜力的应用场景
区块链领域充斥着海量应用,企业在面临选择要去抓住具体哪个机会时往往无所适从。事实上,可以采取一种务实而怀疑的态度,结构化地缩小选择范围。第一步是判断这个应用场景是否有巨大的、可获得的实际价值。只有客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出发,才能避开所谓的开发者陷阱,真正发挥区块链解决消费者摩擦的作用。
先找到真正的刚需痛点,才能从可行性、局限性的层面对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潜在商业价值做精确分析。而更进一步,需要结合行业概况、公司的专业能力等来做决策。公司必须对各环节上的细微差别有所了解,才能确定投身方向才能获得可靠的投资回报。而如果一个应用根本不满足可行性和投资回报的最低要求,那么公司根本不用考虑后面一部要采取哪种区块链策略。
如何竞争:根据自身市场定位来优化区块链战略
一旦公司找到了一个有潜力的应用场景,那进入第二步,根据目标市场的定位来制定竞争策略。我们之前对于可行性的讨论,大多局限于企业自身可以影响的范围,即使是技术和资产限制也可以通过一些权衡和调整来形成一个可行的方案。但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公司在区块链方面的战略将受两个最重要的市场因素决定,而这两点恰恰是公司本身很难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的:
一、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对于该场景中主要参与者的影响能力
二、标准化和监管壁垒——该场景对于监管许可和协调标准的需求程度
这两个因素对于确定公司的最佳战略路径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实现协作的必要条件。区块链的价值在于网络效应与协作,所以需要各方共同遵守一个标准才能够实现价值——多个单一的区块链与传统数据库相比并没有优势。随着技术的发展,终将出现市场公认的标准,而对非主导标准的投资则将完全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