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年薪的新闻不是真的,但它振奋了行业
关于年薪120个比特币的热点,这个需要再三澄清下,首先,这是市场部的一个营销。刚好数字货币那时走到一个巅峰,任泽平千万年薪入职地产公司,引起经济学界的蜂拥传播。我们市场部就模仿搞了个事件营销。
其次,虽然不真实,但起到了号召圈外人投身区块链行业的效果。 外界对我的认知,一直是个从传统金融人转入互联网金融专家。当时很多人对于我投身数字货币很意外,因为那时行业政策风险很大,很多人对这个有顾虑。我的高调加入是一种姿态,或者是一种宣告——传统金融人应该来投身到新金融行业,因为传统金融在走下坡路,如果你不勇于挑战自己,会被淘汰。
市场部的这个借势营销,当时的确很震动,当时一个比特币接近1万6千美金。也幸好不是真实的,否则我个人要亏死了,因为后来比特币跌到六千美金,好多朋友联系我说,你半年白做了,工资跌去三分之二。我说你反过来想,我工资是非比特币,然后我把工资换成比特币,现在每个月都在涨,不是一件好事吗?
所以,这事儿真的是假的,而且用比特币发工资,是承担巨大风险的。比如税怎么算。比如波动性大,每个月发的额度不一样,员工也承受不了。还有很多法律问题,用数字货币做激励是可以的,因为激励是一次性的,不用确保未来怎么样。
快速行动,入职半年完成5个点的布局
管理公司有一个原则叫“责权利平衡”。比如说你责任很大,但权力很小,推不动,那我只能消极怠工;如果你权力很大,责任很小,就会造成过于冒进;如果金钱回报很大,但责任不大,人家会觉得公司分配不公,老大偏心,内部会有一些问题。
火币内部变化是非常快的,如果哪一环有缺失,马上就会调整,李林在这方面是动作很迅速,基本达到公司的责权利平衡。我的岗位是首席战略官,我们年初的战略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全产业生态链化。现在多了一个公链,为未来做准备。
我觉得我是首席战略官里面,最不像首席战略官。因为李林的战略非常清晰,大方向把握比我们所有人都准。当然,也许国际化落地,他可能不太详细了解各地特点,但这些属于战术。火币最大的首席战略官,应该是他,我可以充当一个跟他对话的人。
开拓国际化市场,是我的部门的主要工作,进来时,公司只有两个国家的设点,现在已经到了七个国家,全年我们要达到十个国家设点,速度非常快的。另外还配合一些其他的战略合作,比如说跟360的合作,跟泰国正大集团合作,收购一些交易所。
我在高管会上说,可能我们是唯一没有KPI的部门,而且也不赚钱,但我们有OKR,以目标为导向。比如说我们有建一个交易所的十个步骤:要前期调研,立项目,建团队,招人,接上银行,接上法币,最后币币交易,拿到牌照,最后是法币交易十个关键考核节点。
当下,我们有二十个国家需要选择是否立项,选完以后要尽早拿,派什么人用什么资源,法务、财务怎么配合。建完以后交给运营团队来做,战略官是不合适做运营的,我也在学习运营这块的经验。
老板下命令你就去做,这不是首席战略官
你问我李林性格很急,会不会有合作问题?不会的,我比李林大6岁,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已经见过很多不同的人,可以理性客观看待这个世界了,而且搭档性格互补挺好的。在这个行业,就需要他这样的人做leader,一定要快,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嘛,你不能不快,不得不快。很多传统金融人加入区块链行业后,有点适应不了,那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个行业没有真正了解。
跟老板的合作也挺简单的,他是创始人,所以他的观点很重要,但战略官如果一味讨好老板,那这个战略官就没意义了,有时候我们是有不同观点的,这是必须的,也是我的工作内容之一。
火币短时间从200人,扩展到现在1100人,二十几个部门直接跟李林汇报,比较像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的结构,这对老大的管理能力,时间,体力,精力是巨大的挑战,这种的好处是效率会很高,传达下来马上做。
但坏处很明显,第一,李林的时间会成为瓶颈,他的身体又刚刚恢复,创始人的身体是公司最大的资产,我们不能让他太累。第二,跨部门配合很难,在这种情况下,难免CEO得到信息会有一些不一致。
作为首席战略官,不能老板下命令你就去做,这不是首席战略官,我们需要探讨的过程,把观点、想法说出来,来找一个平衡点。有时是他说服我们,有时是我们说服他。李林的心态非常开放,他不会独断专行。他会鼓励员工跟他提出不同的意见,就事论事,拿数据说话,有错大家就提出来,给大家很强的参与感,团队有主动性的感觉。
否则,李林是创始人董事长,又是大股东还兼任CEO,如果他的决定没人可以挑战,那公司就过于单一了,没有平衡,没有多样性。一家公司想要发展成为大公司,是需要有多样性的,否则一个人的想法和能力总是有限。
这是事实,很多牛逼的企业,刚开始很牛逼,到最后没发展下去,就是因为没有调动团队多样性跟能动性,然后就达到了瓶颈,那就是CEO跟董事长的瓶颈。
和老板沟通很简单,真的从他的角度去想问题
但李林认为需要这个人跟总部沟通,经常跟各部门沟通,否则,总部资源很难支持到他,所以,他更偏向于一定要会中文沟通,同时还能融入中国的企业文化,比如说加班,甚至在节假日牺牲个人时间等等,但这在西方国家有些难度。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立足点不同。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很正常,都可以通过讨论找到解决方案。
跟李林沟通很简单,真的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想就行了,把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去想想,很多不能沟通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同时你要让对方知道你现在的处境和做决定的原因,所以你要把背景、原由、事件、大概做一个铺垫要让对方知道你的出发点,原由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什么建议,建议的利跟弊是什么?最后才让他来做决定。
公司该趟的坑免不了,但做为首席战略官要去预警和做好预防。公司的全球化肯定不是一时起意,这样的决定是符合火币定位的,只是真正去推动全球化的时候,发现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们作为一家西二旗互联网基因强的公司,是很难想象全球化面对各个国家不同的监管环境。
后来我发现,公司该趟的坑,是很有必要趟的,但是作为首席战略官,提前告知然后做好准备,做好预防,把这个坑的损失降到最小。然后让大家去做,去尝试试错,争取把试错成本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