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捷
B16讲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教授
在B16的演讲中,胡捷教授总结了比特币的三项遗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虚拟货币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以下是演讲摘要:
自从比特币问世以来,到今天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以来,比特币由一个小小的学术实验,变成了一场产业革命,也变成了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
我们从一开始的发端谈起,2008年中本聪的人,写了一篇白皮书,发布了这样一个开源的代码,这个学术的思想就诞生了,并很快变成了小圈子里面的一场实验,这个实验就是比特币。它围绕着一件很简单的事进行了一番重新的审视和思索,这件事情就是记账。
记账在我们经济活动当中非常重要,人类的现代经济活动都基于记账。如果没有可信的记账,一切的经济活动都不可能成立。
记账最重要的是真实可信。传统的方法是找一个可信的人来记,但这样的体系是有缺点的,这个缺点就是单点脆弱。而中本聪对这个方法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这不是人类唯一的选择。能否找所有人一起来,而且不需要求任何人是可信的,用这样的思路去破解记账的难题是否可能?答案是可能的。
在具体操作时,实际上中本聪并没有发明新技术,他结合了密码学、概率论、以及博弈论三方面的理论,搭建出来了一个简单的原型。很快,中本聪公布了代码,比特币从思想实验变成了一个小范围的实际实验。有意思的是,七年过去了,我们发现比特币系统居然工作的如此之好。
01
比特币的三个遗产
第一个遗产是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其实是由一个人记账变成多个人记账。关键的一点是过去一个人记账的时候,我们希望这个人是可信的。而当多个人记账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个要求,这就是分布式账本的经济学意义。

第二个遗产是通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通证的含义,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站在经济学、金融学的角度去看,通证就是权益的载体。任何权益都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时要承载在某个载体上。在这样数字世界里,面对现实的经济生活金融业务的时候,我们确实有很多的权益需要去表达。通证不仅能承载权益,而且能够附着规则。

第三个遗产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的基础思想出现在比特币中,用代码表达行为规则与契约。我今天仍然愿意把这个思想归功于中本聪,当然维塔利克也功不可没。把分布式账本,智能化通证,以及智能合约都用好了,我们就会迎接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这个新的时代就是通证经济。

我们用比特币的三项遗产重新思考我们的商业活动,譬如用智能合约把商业活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固化下来,具备这三个特点的商业活动的安排就称作通证化的商业模式。如果很多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证化的商业模式来完成的,那么我们就把这样一个经济体称作通证经济。
02
通证经济的时代
在通证经济里,哪些方面最有利于通证经济的特点?第一是确权存证,比如数字化的版权,用技术手段的确权存证是最高效的。第二个领域,是权益交换。通证化的情况下,在线上就可以很高效的完成交换。第三类是分工协作,比如维基百科就是全世界共同参与的项目。

事实上,人类进入大工业革命后,主要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有限责任公司来完成的。但是在今天,分工协作可能会突破公司的界限。然而通证经济进入经济、金融领域后,有三个方面的应用是有争议的。

第一,有人试图用虚拟币来做取代货币,但是首先没有任何一个虚拟币表现出能够成功的取代货币的特征,从逻辑分析上看不到虚拟币取代主流货币的前景。以比特币为例,可以看到虚拟币的核心弱点。首先,它的币值不稳定,其次,它无法跟经济增量相匹配。
第二,很多人把通证作为证券来用,但是其中缺乏规范,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
第三,通证是一种募资手段,有私募和公募两条路,而每一条路都有它自己的约束和适应的场景。我们不能够撇开金融规范为所欲为。
回顾十年前一个小小的思想实验,如何变成一个学术游戏,这其中有很多宝贵的思想,慢慢发酵,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产业革命,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
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有人把它说成是天使,有人把它说成是魔鬼。事实上,它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应用它。
这个技术的来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常常高估未来三年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十年之后我们回头再望的时候,我相信不管是金融业,还是经济体系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