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碳信用市场因质量参差不齐,企业面临“洗绿”指控和声誉风险。低质量碳信用可能导致减排量虚高、重复计算等问题,买方需额外支付15%-20%溢价或购买保险以规避风险。ICVCM和《2025版CDR标准》通过强化额外性验证、基准线设定和MRV机制,推动市场透明化。然而,技术执
2024年自愿碳市场呈现明显的供需错配现象。虽然整体交易量下降25%,但高质量项目价格持续攀升,其中ARR项目均价上涨19%至20.44美元/吨,生物炭项目更是高达165美元/吨。这种分化源于供给端调整滞后于需求变化——林业类新项目注册量同比下降12%,而终端用户退休量仍维持
要求企业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府法规仍然稀缺,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采用“净零”目标。学术界和非营利组织合作编制的数据库Net Zero Tracker的数据显示,全球20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已经宣布了净零排放目标
自愿碳市场对于减排压力大、经济实力有限、环保意愿不足的实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排方式。但是,影响自愿碳市场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为碳信用额定价,新加坡启动首批碳信用额现货交易,为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透明定价的碳信用交易提供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