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对经济社会中微观实体的了解。在对客体进行调研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收集书面材料。
比如当金融机构准备给一家企业核定授信额度时,需要了解这家企业的收入及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在现有操作模式下,金融机构会向该企业收取财务报表、订单、合同、发票、货运单、银行流水等材料,然后用这些材料去核实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无论是财务报表还是佐证材料,都是由贷款申请企业提供的,即贷款企业需要提供一系列的物证材料自证清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证”。
在自证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在用材料去校验财务报表之前,还需要去检验这些材料的真实性,这使得操作成本和操作风险始终居高不下。
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会同步各业务参与方的业务数据(以下简称为数据上链),并且一般会将数据上链的规则设定为由业务源头方完成数据的上链并对数据真实性负责,比如订单数据由买方上链负责,发票数据由卖方上链负责,货运数据由物流公司上链负责,银行流水则由银行上链负责等。链上拥有这些源头数据后就可以对数据完成自动交叉验证。
我们对上述验证财报的任务进行聚焦,验证财报中的经常性营业收入的任务最终可以拆解为验证每一笔销售业务的收入,那么当金融机构需要验证一笔交易的收入时,可以用订单、发票、流水上的金额进行直接交叉验证,更进一步,还可以用发票上的单价与货运数据中的商品数量相乘后的结果一并交叉验证。
这就相当于卖家这个被审核的客体,邀请到与他有业务关系的买方、物流公司、银行等参与方作为证人一起完成这次业务证明。这就是“他证”的业务模式。如果上述交叉验证结果是一致的,便可提高所有相关数据的可信度,但提高的程度需视各参与方之间的关联关系深浅,关联度越低,可信度就越高。
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提升交叉验证的可信度:一是引入中立的高信用节点;二是使参与验证的主体间存在利益不一致性。
当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支撑的,像上文中所提到的数据交叉验证的基础在于各参与方的数据上链。然而,现实生活中多数商业机构都不愿意大范围公开自己的业务数据,所以作为技术基础的区块链网络必须具备隐私保护能力,同时,为了让上述数据间的交叉验证能够在密文环境下完成,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技术的运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