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内地,圈内人士为什么谈起“
数字货币”便讳莫如深?
需要指出的是,对
金融科技的支持政策,中国官方从来不吝啬。早在几年前,中国便已经把发展
区块链技术写入了国务院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国金融科技在全球有目共睹,也正是得益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企业也非常重视金融科技,比如我们看到,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早已经在全球布局人才。
但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常常伴随着一些乱象和风险。比如在数字货币发展的过程中,首次代币发行(
ico)就面临这样的局面。
由于市场上有些人故意把发展
区块链技术、数字
加密货币和ICO等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市场从“为技术而融资”,逐步演变成了“为融资而融资”,甚至在个别情况下,变成彻头彻尾的“骗资”——在他们的蛊惑之下,一些没有任何金融或科技知识的大妈和大爷,仅仅凭着披着“代投人”或者“团队长”外衣的销售人员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参与数字货币的投资。
有人听完整整两小时的数字货币ICO推介会后,根本不关心卖的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是数字货币,只问从台上下来的演讲者:我投入的钱什么时候才会翻倍?结果可想而知。
正在是这种背景下,为了阻止事态扩大,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大机构及时发布公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
早期的市场与监管的博弈经常是出现两个极端:监管宽松,市场便“一哄而上”;监管收紧,市场便“一哄而散”。有人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来形容这个现象,实在形象。
需要强调的是,区块链技术、数字加密货币以及ICO三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尽管三者联系很紧密。ICO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借助ICO模式,就某些区块链技术项目向毫无风险判断能力的公众进行不受监管的数字货币销售和集资,就存在大问题。
“9.4政策”之后,ICO在中国内地彻底冷场,监管机构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但许多区块链创新企业也失去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
有受访者在海外市场进行了合法的数字货币发行与投资,但却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局外。他们谈起数字货币,用的是“代币”或特别强调其不具备“证券”属性,这已是颇为法律的字眼。从这种谨慎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受访者的担忧,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9.4政策”给行业带来的威慑力量。
随着“
币圈”政策收紧,“链圈”人士的言论也开始谨慎起来。一些研究如何让区块链在实体经济落地的研究团队,在考虑是否接受采访时也变得踌躇万分。毕竟在不少人眼中,币圈和链圈的界限相当模糊。
圈内人士说,币圈和链圈本质上并不相同。但问题是,如果把数字货币当作洪水猛兽,很多外行人就会想:那区块链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反映了圈内人士的深层次忧虑:在区块链知识普及率极低的情况下,可能一些一线监管职员根本分不清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区别,为了避免责任上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往往会叫停或限制区块链的项目。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