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为何多年默默无闻?
不过,智能合约这一概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也有一些案例在现实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呢?
采用计算机程序来定义合约,有执行自动化和语言无歧义等优越性,但是也带了一些不便。相比于传统的纸质合约,没有编程背景的普通用户不具有对合约内容进行审查的能力,更无法制定自己想要的合约,具体会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智能合约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其控制权仅掌握在某一特定组织手上,合约的执行也仅仅是在组织内部的某一台机器上运行和调用的。一方面,由于普通用户无法确定合约程序是否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他们只能单方面的相信组织对合约的解释权,但却无法排除组织用合约干坏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计算机程序远比大家想象的更为脆弱,黑客技术可以突破各种防线实现合约的篡改,损害用户的利益。黑客们甚至可以抹去篡改的痕迹,所造成的损失也找不到人来承担。总之,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来保证智能合约的不被篡改和真实性。
其次,传统智能合约仅能支持进行定期支付或约定还款等基础而简单的业务,不能完全支撑复杂的业务流程。合约的开发完全是由银行等组织完成的,甚至是嫁接在硬件设备上(如自动售货机),用户难以个性化定制所需的合约。在某种程度上说,虽然智能合约在某些方面提供了便捷,但应用却极为有限。
正因为上述一些明显的缺陷,使得智能合约很难受到社会的关注。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够自动保证合约执行的可信,智能合约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幸运的是,
区块链的出现为智能合约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区块链将智能合约程序记录并复制在分布式网络上,并且让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同时执行合约,只有当所有机器都认可结果后,才会执行相应的操作。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