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近年末,关于元宇宙的消息纷至沓来,比如
上海市宣称要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前瞻研发,又比如元宇宙成圣诞节大赢家、Meta VR 应用登顶苹果美国应用商店等等,一切似乎都印证着“互联网的尽头是元宇宙”。但同时,负面消息亦层出不穷,比如脸书元宇宙爆出首例性骚扰,任泽平指责元宇宙,科技领域“弄潮儿”马斯克更是连续炮轰元宇宙,直指其为营销炒作。
回顾2021年(元宇宙元年),市场对于元宇宙这个新事物的认知呈现出两种极端化,甚至是割裂的,这在近几十年的科技史上极为罕见(当年无论是互联网抑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都未曾出现过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大众对于元宇宙的两种极端认知?
对此,通联数据资深行业研究专家汪敏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回答道,其实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这些类似情况,包括互联网、
区块链等,可能只是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元宇宙而言,一方面,看似突然火热起来,本质原因是信息技术发展已具备了将宏大的元宇宙远景进行逐步落地的条件,VR/AR设备硬件以及游戏产品等逐渐成熟,普及率和曝光率开始提升是本轮元宇宙受到广泛关注的起点,在海内外厂商纷纷宣布布局元宇宙新战略的背景下更为火热。
另一方面,目前对于元宇宙的定义和应用等,尚未形成共识,人人皆谈“元宇宙”,万物似乎皆可“元宇宙”,但是到底什么是“元宇宙”,究竟有哪些应用场景和价值,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当前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经历了互联网、区块链等热潮后,难免态度会比较谨慎。
而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则对记者表示,之所以出现极端认知可能是因为元宇宙概念的爆发非常迅猛,又诞生于需求压抑已久的疫情时代,大众对这个概念不甚了解、难以想象,却又迫切想跟上潮流,因而在短时间内做出比较偏激的主观判断。
李湛进一步指出,其实元宇宙的概念并不新奇,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元宇宙的可行性,也有非常多的文学作品、影音作品、游戏作品描绘了虚拟现实如何和现实交融,从长远来看元宇宙可能会变成现实。但在没有发生重大技术突破的前提下,这一轮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显得非常迅猛和突然,可能是受到两个因素的催化:一方面,疫情期间大家对数字生活、线上生活的认识和接受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全球宽松背景下流动性俱增,资本有寻找新投资风口的需求。
他认为,在短期的概念化和长期的实现中间,还隔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一是技术的不确定性,信息技术还要发展多久才能支持这样一个宏大的概念,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二是内容的不确定性,元宇宙试图复刻复杂的现实世界,里面是否会出现道德、法律问题,会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如何的影响。
“这些不确定性都需要多次探索才能知道答案。但疫情之下,大众需求压抑已久,元宇宙给了大家释放需求的希望,追逐潮流的热情高涨,观察和思考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加之元宇宙在发展初期确实乱象频发、鱼龙混杂发展,因此大众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做出比较偏激的、分化的判断。等热度稍微下降、大家充分学习和思考后,给出的答案可能会更加辩证与客观”,李湛说。
探针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曹元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关于元宇宙认知极端化的原因。他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道,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史来看,这种两极分化、矛盾、甚至斗争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儒家和法家的争论;单神论和多神论的争论;进化论和神创论的争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论。即便非常牛的科学家也会针锋相对,比如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和爱因斯坦学派的争论;宇宙标准模型中,大爆炸和循环宇宙的争论。
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矛盾是对立和统一的,这些争论恰恰构成了真实的世界模样。争论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激烈有相对缓和,目前关于元宇宙的争论还属于理性探讨阶段,没有说要你死我活,不算激烈。
之所以感觉大家对元宇宙的认知出现割裂超过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因为元宇宙是更复杂的系统,认知的离散性可以很强。事实上,前述的那些历史上的大型争论都是如此,都是对世界架构的看法。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小的系统,边界比较容易界定。“举个例子,将一堆乒乓球扔进一个容器,如果容器比较小,那么乒乓球会相对集中,如果容器比较大,会比较分散,最东边和最西边的个体会相聚较远。元宇宙是在构筑一个世界,它和宇宙标准模型、社会发展的各种主义等都属于更复杂庞大的系统的讨论,出现极端的观点相对也是正常”,曹元说。
他强调,目前元宇宙这种理性的争论其实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甚至会推动元宇宙的发展。比如任泽平说,元宇宙会导致结婚率,生育率的下降。那么支持元宇宙的一派就会去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数字婚姻可能会出现,人工繁育和社会抚养的配套可能会跟上。
如果说出现极端认知是正常的,那么,作为2021年热爆全球的词汇,元宇宙究竟是真如马斯克所说的纯概念炒作(甚至是骗局),还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大机遇?
对此,曹元给出了一个波粒二象性的答案,“目前肯定是炒作,但也肯定是机遇”。为什么说是炒作,因为它没有大规模实现,创造价值的能力远不足支撑起市场给予的高估值。
“炒作对产业的发展有好处也有坏处,我很担心元宇宙的炒作从利大于弊走向弊大于利。”曹元指出,所谓利大于弊阶段是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如果自然发展,会很慢或者胎死腹中,而当有炒作的情况出现,会吸引理解这一新事物的人群投入资源到新事物的建设,促进新事物快速发展;所谓弊大于利阶段是指,参与炒作的人从理解这一新事物的人群蔓延到了不理解的,甚至盲目跟风的人群中。通常说的“大妈都参与了”,就属于弊大于利阶段。
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元宇宙”的炒作阶段还处于利大于弊阶段。包括网易海南设立了元宇宙基地、
百度首如元宇宙大会等,都是理解“元宇宙”的机构参与建设的,股市中的元宇宙概念股也相对有据可依。“中国大妈”还没有家长里短的讲元宇宙,还没有蜂拥到Decentraland上炒地皮。但是,如果继续发展,到了“万物皆可元宇宙”,沾点元宇宙概念就一飞冲天的时候,就会弊大于利。和其他科技概念一样,元宇宙也会沿着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路线发展,根据Gartner的判断,元宇宙是8年以后才相对成熟的,所以普通投资者已经要谨慎了,这8年还不定会发生什么事件,现在投身元宇宙的公司,未必8年后还存在。
那么,为什么又说它是机遇呢?曹元表示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元宇宙是一个想象空间很大的市场。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将在2024年达到8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不说数字的准确性,研究机构普遍对元宇宙的市场价值给予比较高的预估,事实上,全球超过万亿美元的产业机会并不多。”
“我个人对元宇宙的市场估计会更乐观,它不仅包含了建设元宇宙的市场规模,还包含了元宇宙自身创造的市场规模。基于元宇宙的新的沟通、协作方式,将原有的根本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实物联系起来。”曹元进一步解释道,比如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去夏威夷,但通过元宇宙的设施,去了夏威夷,体验了夏威夷的旅行,还购买了夏威夷的纪念品,纪念品可能是数字的NFT,也可以是实物资产;又比如,一个身患重疾的人,根本没有机会约到全球顶尖医生聚在一起会诊,但在元宇宙中,全球顶尖医生可以为他会诊。这种人类生存范式的变迁,将更多事务连接起来,起创造的价值可能会比已知世界创造的价值还要大。
曹元给出的第二个原因是,互联网2.0进入慢速增长区间。可以观察到的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增速出现下降,中美都不例外;新创公司的生存更加困难,中美也都不例外。通过对原有互联网范式的迭代优化能够产生的边际收益越来越小。其背后是互联网人口增速的下降,2010年以来,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互联网世界统计(IWS)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5月31日),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46.4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达到59.6%。
“一个技术的应用,在渗透率20%-50%阶段,是快速增长时间段,如果用户渗透率50%就进入减速过程中,超过70%渗透就会进入极端缓慢增长或停滞中,保守情况下,可以拿50%-60%的渗透率作为一个隐形的天花板来看待。换句话说,互联网2.0已经进入到隐形天花板。”曹元表示,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都希望有新的空间能够发展,元宇宙给了他们机遇。
但他强调,“然而,即便是机遇,也要考虑风险。中国的元宇宙和西方的元宇宙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路线。甚至最后的叫法也不太一样。中国的元宇宙更加注重数字化的建设,即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映射,反过来,数字世界能够促进物理世界的发展,产业可能成为主要推动力。而西方的元宇宙更注重数字世界的玩法,
社群成为主要推动力。因此西方的投资逻辑放到中国可能未必适用”。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