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骂一个事物之前,首先还是需要了解它到底是什么。现实情况时,喷元宇宙的人并不一定清晰地知道什么是
区块链、什么是NFT,什么是去中心化。而吹捧元宇宙的人,则喜欢用玄乎的七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随地登录、经济系统和文明)尝试去定义元宇宙的高级感,这就导致双方始终在为了一个词的定义争吵,而忽律了概念背后的新世界。
“元宇宙”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它诞生于30年前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大家戴着目镜,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玩乐、工作,如果看过电影《头号玩家》或者《黑客帝国》的观众可能对这个描述更具实感。
那么,可能就有很多观众会问了,这跟现在的互联网生活有什么区别呢?
的确,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能做到足不出户就让你能买到千里之外的衣服,看到大洋彼岸的演唱会,甚至虚拟的手机AI助手已经可以替你打点生活。
但是,“元宇宙”是让你能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逛街一样的沉浸式体验,而不是你网上购物时需要搜索物品,点击购买,依靠着算法带来的信息流找寻新产品的繁琐过程;是让你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亲临演唱会的现场,耳边就是激情澎湃的摇滚乐,而不是你在屏幕之外,看着屏幕里的人挥舞着荧光棒;是让你真正能跟虚拟的万事万物产生交互,而不是试图“驯服”不太智能的“智能手机助手”替你订个闹钟。
在此基础之上,“元宇宙”牵扯到的几个基础概念也就很好理解了:VR就是你参与“元宇宙”的基础设备,你戴上之后,就能看到AR在你现实生活的场景中投影出的虚拟产物,比如未来,你戴上VR,你家里就会被AR变成
北京的SKP商场。
那么,商场那边怎么能保证这个逛街买东西的是你本人呢?要知道,在虚拟世界里,你只是一行行代码,只要复制粘贴,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你产生。这个“真假美猴王”的问题需要NFT来解决,它就像是你的DNA一样,保证了你在虚拟世界里的唯一性。
而当你看上了一件衣服需要付钱时,正常的流程是你从银行那里取出100块钱支付给商家,这时,银行的定位就是一个管理货币,监管货币真伪的中心机构,这种中心机构大到国家,小到社区居委会,包罗万象。而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就是舍弃这些管理的中心机构,没有管理人,让所有用户自制、公制这个虚拟社区,而鉴定真伪的工作,则交给了区块链。
讲到这里,你会发现,其实“元宇宙”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其实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出现了。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