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数字藏品产业迅速崛起,方兴未艾。
数字藏品有多火?去年3月,数字艺术家 Beeple 过去 13 年里的作品被拼成一副 JPEG 图片,取名《每一天:前 5000 天》,最终以超693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4.5 亿元)的价格成交,被认为是“数字艺术史的里程碑”。之后,一副名为《The Merge》的数字藏品更是卖出9180万美元的高价。
越来越多的品牌、名人,开始参与到这一新兴领域,甚至出现了专门的交易市场。除了B站,腾讯、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均已开始布局数字藏品,并推出了相关平台。
袁瑞娟表示,数字藏品实际上是一种基于
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凭证,具有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用来标记特定资产的所有权,也是元宇宙的衍生品。对持有用户而言,这不仅是一张独特的身份标识图像,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数字藏品到底有什么用”争论较多,大多数人对于数字藏品的价值存在质疑和不解,对此,袁瑞娟认为,很多人拿数字藏品与现实艺术作品做价值对比,完全没有必要,这不是价值的问题,根本上说,这是对于事物认知的差异所产生的分歧。
袁瑞娟认为,如果你认为数字藏品是一串合约代码、是一张无法保证不被侵权的图片、或是一个未来可能会升值能让你“暴富”、是可以满足自己收藏爱好的收藏品,说明认知是不准确的。
在她看来,数字藏品虽然在现阶段,有很多炒作的因素和事件,但确实是一个真实的热点,并且,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产业”概念并具备了“自成产业”的可能性。
“由于破圈迅速,再有之前的加密猫给人留下的市场印象,难免本次也会有极大的炒作嫌疑,但目前数字藏品大概率会成为真正打通数字化世界和实体世界价值体系的重要‘连接件’,正在加速创造元宇宙。”
袁瑞娟指出,作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重要载体,数字藏品成为元宇宙时代特有的藏品形式,从最初的艺术品范畴逐步拓展到各行各业,正在成为内容丰富、产业多元的新生态,可以为实体产业和区块链产业“双向赋能”。
对品牌商而言,元宇宙可谓是一片待开发的巨大“蓝海”,等哪天真正落地,可能会出现像过去从线下到线上,从PC到移动端的行业洗牌一样,给品牌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更何况隐藏在这背后,还有一群对新时代、新技术感兴趣的年轻人,选择此时布局数字藏品、元宇宙,无疑会在更长远的品牌发展中抢占了先机。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