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3803
  • 0
  • 分享到

刘典:数字中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深刻影响?

2023-3-22 10:2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刘典

数字中国建设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如何更好地发动这一引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议题。

  首先,数字中国建设需夯实“数字根基”。一方面,打通信息“大动脉”,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算网融合,包括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等。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提到,工信部正在总结推广5G经验,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另一方面,要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完全释放数字潜能,提升产业链价值,包括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等。

  目前,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不同部门、行业、区域间的数据无法共通。夯实“数字根基”,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产学研多界合作,才能充分释放数字潜能,让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打造产业共赢的新生态。

  其次,数字中国建设应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度融合。经济层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通过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核心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政治层面,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完善与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文化层面,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社会层面,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生态文明层面,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再次,数字中国建设要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只有掌握核心的数字技术,才能做到产业链各个环节自主可控,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作用。而数据要素流动的每个环节关涉经济、社会安全,因此建立良好的数字安全屏障,应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同步进行。

  一是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既靠自主创新实现突破、维护安全,又要全面做强自己、实现引领。这意味着不仅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可控,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原创能力,还要持续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具体来说,需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企业是中坚力量。

  二是数字安全可控。数据资源日益成为提高生产力的关键资源,围绕数据资源衍生出大量金融、政务服务。因此,尽快提升中国网络安全水平,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十分重要。

  最后,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要优化国内国际“两个环境”。一方面,应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推进数字治理,是一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国家数字经济总体水平、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加大数字治理力度,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推进数字领域精细化立法、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净化网络空间、提升治理水平等。

  另一方面,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国际合作格局。为此,中国坚持以合作促发展,反对国际上出现的“分裂网”行为和风向,同时促进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提高中国国际循环参与质量和水平,提升在相关国际规则构建和治理领域话语权。

  当前,数字技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变革。随着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在文明范式上进行创新和再协调,提高数字时代的国家能力,也彰显了数字文明的中国向度。数字化浪潮下,数字中国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的独特选择。数字中国建设需坚持内外兼修,提升中国综合实力,并积极应对可能的机遇与挑战。(完)

  作者简介:

  刘典,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员。兼任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经济治理、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学术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学习时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承担中央有关部委及北京市首都高端智库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部分政策研究成果获重要反响。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3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