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该体系覆盖
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
农业农村、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具体来看,在基础通用标准领域,主要涉及碳信息披露、碳监测核算核查等标准,推动解决
碳排放数据“怎么算、算得准”的问题。在碳减排标准领域,主要涉及节能、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标准,重点解决碳排放“怎么减”的问题。在碳清除标准领域,主要加快固碳和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标准的研制;在市场化机制标准领域,则要加快制定绿色
金融、碳排放交易和生态产品价值等标准。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需要坚实的数据基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发挥着对‘双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保障的作用。同时,碳排放统计核算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和很多行业、很多技术产品,门类非常多,核算方法也是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统计核算体系。”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此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全球气候变化智库阿德尔菲咨询公司高级经理陈志斌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怎么计算排放的碳有多少、减的碳有多少,是一件非常需要统一标准的事情。除了基础的碳排放、碳减排标准体系外,《建设指南》也把很多工业的标准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体系内,让大家有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工作成效。以
低碳为抓手,促进整个工业转型升级,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