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1929
  • 0
  • 分享到

发展城市生态碳汇, 助力实现“碳中和”

2023-5-10 08:26

来源: 探碳之迹 作者: 何思吉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碳汇量


    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以森林和竹林为主,从2007年到2017年,中国植树造林面积达到6615.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891%,以森林和竹林为主的碳排放权交易,需要大面积可种植的土地资源,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较为稀缺,我国的东部地区—以江苏为例,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城市布局密集,没有大面积可种植的土地资源,不具备发展森林和竹林碳汇的禀赋,但是城市中具有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园林绿化用地,具备发展城市绿地碳汇的禀赋。

    在评估城市碳汇体系时不能与评估森林碳汇体系相同,还需将城市园林植物的土壤固碳纳入城市绿地碳汇评估体系中。土壤是城市绿地的主要碳库,城市绿地的植被和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其碳密度和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一般要高于同类的自然生态系统,而过去的碳汇研究缺乏对城市绿地土壤的固碳量的评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库一般要高出植被的数倍以上。据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物量的0.74—2.5倍,是森林和其他植被碳库的5倍,是大气碳库的3倍。碳专项结果显示,2004—2014年我国土壤碳储量为3097.6亿吨二氧化碳。有效利用城市土壤碳库的固碳功能,也是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途径。

总结

    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绿地碳汇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构建城市碳汇评估数据库,想要确定不同气候带条件下不同种植物的生物蓄积量和土壤固碳量,仍需大量研究成果给予支撑。城市碳汇也应当尽快被纳入生态系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将城市碳汇的生态属性转化为经济属性。要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活动和城市碳汇的相互作用,城市园林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土壤固碳重要性和潜力也在日益凸显,未来应充分发挥城市的碳汇作用,优化绿地类型,重视植被选择,合理架构绿地,不断提升城市碳汇固碳减排能力,尽早实现“碳中和”。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3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