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绝大多数县域主要以
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而科学开发生态优势正是大多数县域实现绿色经济弯道超车的关键。
县级区域拥有具有固碳功能的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是达成碳中和的重要区域,是连结城市与农村的重要节点,必须重视县域“国储林+碳汇“市场建设和开发。
从这个角度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担负中国碳中和的重要功能。提高“国储林+碳汇“增量,重视草原、农业碳汇。西部地区森林面积近15亿亩,森林覆盖率为14.9%;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面积居世界第二,占国土面积的41%,其中西部地区有草原面积47.7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近90%。森林碳汇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有碳汇交易,然而草原碳汇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另外,农业碳汇,尤其是有机农业碳汇在西部地区发展也有很大的潜力。
❖(一)发展绿色经济,第一原则是保护和利用好生态。
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森林资源“管得住、管得好”,村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同时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所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深入实施林长制、河(湖)长制、路(街)长制,恪守“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废气、工业和城镇污水、矿山开采、土壤环境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与国家“双碳”及国储林建设目标任务高度契合,通过依托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重整自然资源禀赋,加强林地建设,例如扩大森林绿地面积以培育并充分发挥森林的储林储碳双重作用。
从生态治理的角度做好“国储林+碳汇”的建设管理、国储林的轮伐规划、混交林的设计、林下经济及配套产业的发展、林业碳汇开发利用,组织实施森林固碳建设,开展全县林业碳汇、碳储量及年固碳量等重要数据的监测、统计、发布和登记确权等工作。不断提升森林碳储量和储林量,提升林业碳汇和国储林供给能力,通过上下贯通联动的智慧林业管理体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两山”转化、森林资源实现多途径测量变现。
除此之外,合理开发县域国储林+碳汇也将成为新的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构建林业碳汇的开发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
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路径,推动生态价值转换,探索建立基于GEP核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国储林+碳汇”建设与当地旅游区打造相结合,形成国储林、碳汇林和景观林的合理搭配,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医疗康养圣地。生态价值成为县域之间缩小差距,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也是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直接价值体现。
❖(二)创造乡村绿色新财源
“国储林+碳汇”开发有利于创造乡村绿色新财源。实践证明,植树造林、保护建设草原、治理沙漠,就是在绿色新财源。绿色植被增加后,增加的森林和碳汇可以通过木材的轮伐、林下经济和
碳交易、排放权交易,实现碳平衡,助力农牧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也扩大了乡村碳汇资源增量,促进生态经济和高质量发展。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