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国
碳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交易,碳市场启动当日成交量超过410万吨。全国碳市场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期末,11/12月配额成交量分别占总成交量的13%/70%。首期履约期结束后,碳市场进入平淡期,交易意愿降低,交易量大幅回落。
从成交金额看,全国碳市场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累计成交额104.9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额18.24亿元,占总成交额17%;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额86.66亿元,占总成交额83%。
从成交价看,全国碳市场自成立至2023年1月末,日成交均价处于30~65元/吨之间。
二是试点碳市场。从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在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湖北、
广东、
深圳和
福建等地逐次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由于各个试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能源消费结构和碳市场制度设计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交易量、成交金额和成交价也呈现较大差异。
从成交量看,广东、湖北、深圳碳市场的交易量处于前列,北京、上海碳市场处于中等规模,重庆、天津和福建碳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较为低迷。广东和湖北碳市场交易量占比超过六成,广东碳市场的日交易量大幅领先其他市场。此外,作为上海碳市场配额净买入主力的发电行业在2020 履约年度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使得上海配额分配总量减少约1/3,2021年上海碳市场现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下降59%。
从成交金额看,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约104.9亿元,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约95.8亿元,两者规模相当。广东、湖北和深圳碳市场的交易金额处于市场前列,北京、上海碳市场则是处于中游水平,重庆、天津和福建碳市场的交易金额处于较低水平。
从成交价看,全国碳市场日成交均价处于30~65元/吨之间,试点碳市场的日成交均价处于2~95元/吨之间,试点碳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平均碳价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北京和上海碳市场的碳价处于较高水平,重庆、天津和福建碳市场的碳价则较低。北京、深圳和广东碳市场的价格波动性最大,湖北、天津碳市场的价格较为稳定。
三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是碳市场的重要补充部分,截至目前,发改委公示的CCER审定项目累计2871个,备案项目861个,获得减排量备案项目287个,获得减排备案项目中挂网公示254个。CCER审定的项目类型主要是可再生能源,以风电、光伏、水电项目为主。2014-2021年间,前七大
碳交易试点共成交CCER4.42亿吨,其中上海碳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1.71亿吨。
2022年全国CCER交易量为795.9万吨,同比2021年下降95.5%,主要是因为市场中流通的CCER有限,且全国碳市场没有CCER抵消的需求。试点碳市场中,2022年的市场成交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天津,占总成交量的65%以上。根据CCER项目的类型、地域和时间差异,2022年CCER成交价格在20元/吨至80元/吨不等。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