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去年欧美国家出现
能源保供和煤炭消费增加的现象,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旧能源经济 “翻身”,更加质疑“双碳”目标的可行性。
对此,柴麒敏认为这样的解读角度可能会有一些偏误。他认为,要综合来看现在的情况,现在全球确实遭遇了短期能源供给矛盾的问题、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特别是欧洲因为多重因素的叠加,碳价越来越高。能源价格同样也是,油气、电力的期货和现货价格都有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可能会造成短期对碳中和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加大减排的力度可能会使得我们在能源价格和消费方面的压力会更大。
但“我想短期并不是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就不向未来的长期战略迈进,恰恰相反,短期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就是为更坚定地迈向碳中和。比如
四川的问题,如果没有气候变化和高温极端事件就不会出现电力短缺、水位下降百分之五十的极端情况。我想类似这样的情况需要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同时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协调能力,把这些短期遇到的问题一件一件地解决。就跟红军长征一样,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雪山草地,但不是说遇到雪山草地就不往前走了,恰恰要克服这些困难,真正达到未来新的绿色发展目标。” 柴麒敏说。
“实际上全球对绿色
低碳发展转型的共识已经形成,虽然碳中和还是未来几十年,甚至需要三四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但这个方向、这个愿景已经摆在那里了,我们正在往这个方向迈进。当然包括中国在内,各国都在出台如何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比如欧洲近期又在推动相关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提高的立法进程,原来欧洲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百分之四十,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在此基础上提高五个百分点。”他补充说。
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也从投资角度佐证了两位专家的观点,“气候变化领域短期的一些小小的障碍或者困境,不会影响长期碳中和的整个潮流和必要性。” 她说。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