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4565
  • 0
  • 分享到

应对厄尔尼诺

2023-7-10 10:42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 柴雅欣

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周兵: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的异常增温现象。根据厄尔尼诺判定的国家标准,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尼诺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时,热带大气快速响应,赤道以南地区东、西部的气压呈显著的反相关性。达尔文岛(代表印度洋与西太平洋)和塔希堤岛(代表东南太平洋)气压场出现跷跷板形式的振荡,导致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减弱,并引发热带和热带外一系列气候异常,我们一般将这种跷跷板式振荡称为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的产生过程可以这样解释:一般来说,赤道中东太平洋吹的是东风,因此表层温暖的海水也自东向西流动,使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的状态。但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这股东风会减弱,而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增强,西太平洋表层暖海水迅速向东扩展,次表层冷水上涌,使得西太平洋海温降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

与之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两者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循环已成为最强的自然气候振荡,也是季节与年际气候预测中最重要的前兆信号。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自1900年以来,已出现28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随着气候变暖加剧,1951年以来已记录到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但仅出现1次强拉尼娜事件,气候变化对这种自然气候振荡周期变化的影响尚未明确。

问:厄尔尼诺如何搅动全球气候?对我国有何影响?

周兵:虽然厄尔尼诺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其威力波及全球。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使得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趋于极端化。

厄尔尼诺可抬升全球平均气温,导致“史上最热年”。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异常偏少,非洲东南部异常干燥,印度和中国夏季降水更加异常;在厄尔尼诺期间,智利中部沿岸容易发生暴雨洪涝,亚马孙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和巴西东北部易遭旱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降水减少、林火灾害多发,墨西哥湾北部和美国东南沿岸出现较多雷暴等。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也有显著影响。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厄尔尼诺使得我国北方季风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易形成气象干旱;我国南方秋季则降水增加,易发生内涝灾害。厄尔尼诺对冬季气温的抬升也有直接影响,更易出现“暖冬”现象。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