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怒云还谈及了自愿
碳市场下的碳汇交易。她表示,当前有许多上市企业和公司都专注于利用碳汇开展碳中和。如某著名汽车公司,每年在中国销售约600万辆汽车,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减排措施后,每一辆汽车还有七吨排放量无法消除。他们希望购买林业碳汇来抵消每辆汽车的
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展示企业社会责任。这些需求为自愿碳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方法学不科学,项目不规范、质量不高等问题。李怒云认为,目前碳信用和生物多样性信用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她建议,行业内在关注碳汇的时候,不要只关注碳汇量的多和少,还应该关注项目的非碳效益(这也是《巴黎协定》中强调的)。她认为,应该有一套科学、规范、标准的生产多重效益碳汇产品的自愿碳减排标准体系,为满足企业ESG和社会公众自愿减排行动提供高质量碳汇产品。
最后,李怒云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我们需要在总结学习现有各类碳减排标准体系(包括自愿减排)的基础上,将可量化的碳汇与难以量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社区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履约探索路径,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促进以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践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真正对保护地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贡献"。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