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已三年,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如何支持“双碳”目标?在支持各地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方面,目前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9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就上述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温室气体的源头防控作用,组织有关地方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总结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初步建立了评价方法探索出技术路径,并通过环评将减污降碳措施细化至生产设施和工艺层面。
刘志全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深化温室气体排放环评试点,落实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要求,选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逐步扩大试点的范围和类型,探索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纳入试点,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整合各地试点研究成果,完善相关政策和技术体系,推动加强法治保障,夯实温室气体排放环评基础。
据刘志全介绍,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组织
浙江、
重庆等9个省(区、市)聚焦
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6个重点行业共548个建设项目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我们收集整理试点案例四十余个,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近期将开展宣传报道,供各地参考借鉴。”
如
山东某钢铁项目通过温室气体环评试点,炼铁、炼钢工序
碳排放强度比现有工程大幅下降,分别降低39.1%和47.1%,同时推动碳排放减量替代,项目实施后,碳排放量减少约348万吨/年,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