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健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探索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完善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对认定的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化电价。研究分布式
能源、需求侧响应、储能发展配套价格政策,探索实施绿色电价、峰谷电价、气电联动价格等导向型政策,充分发挥能源市场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对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价格机制。
(八)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行动。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山海连城绿美
深圳”生态建设,保护修复城乡生态系统,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生态资源力量。
1.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湿地、海洋、城市绿地、农用地等固碳作用。严格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完善城市绿化管理和保护相关法规标准体系。持续开展海洋岸线环境保护,构筑陆海统筹的海岸带防灾屏障,实现海岸带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和固碳协同增效。
2.提升森林碳汇储备。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以林业生态工程为载体,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统筹新增建设用地与林地定额指标,探索按规划实施期的总量管控方式。推广“零碳公园”“负碳公园”理念,构建山水城相依、半城半绿的山水格局,打造全域公园城市。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保护补偿及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到2025年,全市(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7.4%,深汕特别合作区森林覆盖率不低于67.8%,全市森林蓄积量不低于573万立方米,公园数量达1350个。
3.挖掘海洋湿地碳汇潜力。推进海洋碳汇增汇工程,利用生物与工程手段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探索构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生物群落,增强海洋生态系统
碳排放吸收。开展重点湿地资源生态监测,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推进红树林保育与修复。加快完善海洋湿地碳汇相关规范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海洋湿地碳汇标准制定,探索开展蓝碳试点交易。到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十四五”期间完成营造和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51公顷以上。
充分发挥志愿者之城优势,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编制地方性绿色低碳科普读物,创新生态环保宣教模式,培育全民绿色低碳意识。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蒲公英计划等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绿色低碳志愿活动。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城市应用场景示范基地,推动零碳建筑群、新能源基地等节能降碳基础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企业开展生态环保体验活动,建设一批国家级自然学校。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系列创建活动。发动组织民众开展节水、节电体验活动,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采取生活垃圾减量化措施。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广泛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活动,鼓励市民践行“135”低碳出行。探索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鼓励购买碳标签产品。深入建设深圳碳普惠体系,打造广泛覆盖的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
公益和节能减排项目场景,完善制度规范,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建立个人碳账户,探索基于核证减排量和碳积分的商业激励机制。
3.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企业从源头减量碳排放,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绿色采购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绿色销售,鼓励
电子商务企业销售绿色产品,畅通绿色产品销售渠道。提倡企业绿色办公,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推进办公无纸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市义工联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对企业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评价、监督、引导和激励。
(十)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
牢记先行示范使命,通过开展各重点领域、片区、企业、社区、公共机构等多层次的试点示范,分批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1.推动重点领域试点示范。支持开展薄膜光伏、陆上分散式风电、海上漂浮式风电光伏、地热能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试点项目。鼓励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创建,支持“5G+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打造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特色鲜明的数字化示范产业园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LNG汽车在重载及长途交通运输等领域先行示范应用,率先在港口、仓储、物流、环卫等场景试点。鼓励开展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试点示范,支持“光储直柔”“直流微网”等技术应用。培育绿色建材示范产品、示范企业。
2.创建重点片区试点。鼓励各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环境本底条件、产业结构,开展近零碳排放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区域建设。积极践行近零碳规划理念,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绿色低碳宜居城区,探索实施“零碳交通”,营造滨海慢行系统,打造无边界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深港绿色
金融交流,强化环境监测管理协作。携手
香港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低碳智慧化建设与运营,优化清洁能源供应,开展区域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构建区域性零碳智慧综合管理系统,加强深港两地低碳技术交流协作。高标准开发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聚焦绿色能源、绿色智慧建筑、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打造“低碳+生态+科技+文化+博览”复合功能区。
3.深化企业、社区多层级示范。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碳核查,实施企业节能降碳工程,创建近零碳排放、碳中和企业。推动信息技术、新能源、国际品牌跨国
供应链企业等率先实现低碳、零碳。开展近零碳排放社区示范工程创建,建设社区超低能耗建筑,优化社区能源结构,提升社区生态品质,建设社区微循环交通体系,实现社区绿色低碳多维度融合,提升社区低碳智慧化运营能力。
4.发挥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作用。全面开展党政机关办公场所节能降碳示范创建工作,实施高效节能改造,实现党政机关光伏发电应装尽装,新购置公务车辆新能源化全覆盖。开展近零碳校园、医院、文体场馆、交通枢纽试点,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综合节能降耗改造,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建立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统,打造一批低碳引领型公共机构。
三、产业发展
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着力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级。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重点环节,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推动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一)完善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体系。瞄准绿色低碳产业迭代升级趋势,制定具有深圳特色且适度超前的绿色低碳产业指导目录,明确深圳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认定管理规则体系,开展绿色低碳产业企业认定,建设绿色项目库,完善企业高碳资产、碳排放、碳足迹在内的碳信息披露。实施绿色低碳产业配套支持政策,在制度创新、放权赋能上实现突破,从财政支持、融资增信、绿色采购、技术产品推广、人才引育、
碳市场交易、行政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
(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智能电网、新型储能、光伏等优势产业,持续培育发展氢能经济。在节能装备、环境治理装备、降解(可替代)环保产品等领域,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持续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提升智能系统、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产业能级。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超6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
(三)大力培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能源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引育一批集能源供应传输、储能、节能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能源供应商。支持以负荷聚合商为主体的虚拟电厂新业态发展。加速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生态圈,发展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商,推广建筑—新能源汽车—电网协同模式。创新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再生利用商业循环模式,培育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加大对碳排放核查、碳排放体检分析、碳减排咨询等碳排放咨询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林业、海洋、湿地等多种碳汇经济业态发展。
(四)打造国际一流产业生态。面向全球招引各类提供“双碳”解决方案的领军企业,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优化企业服务,鼓励落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环节、应用场景,加快“双碳”领域先进技术应用推广。鼓励深圳辖区内金融机构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
四、区域合作
积极拓展绿色低碳区域交流合作,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节能降碳对口合作模式创新。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及国际合作,提升城市绿色发展国际化水平。
(一)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深港节能降碳合作,加强低碳社区建设、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推广、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与合作。推动深圳都市圈绿色低碳产业园区联动发展,促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链上下游协作。
(二)创新节能降碳合作新模式。积极发挥深圳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经验方面的优势,支持对口合作城市节能降碳工作,探索跨区域协作碳减排、携手碳中和的新模式。鼓励深圳市企业输出数字工厂、园区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等低碳解决方案,为对口合作城市拓展用能空间。支持深圳新能源龙头企业参与对口合作城市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项目建设,研究争取落地跨区域规模化绿电交易机制,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
联盟、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合作平台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拓宽能源资源“引进来”渠道。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重点检测实验室,带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装备、产能“走出去”。
(四)提升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绿色经贸规则研究,构建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体系,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率先实施碳标签制度。加快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引导企业参与绿色生产、采购、消费等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各类绿色低碳标准与国际标准衔接互认。强化“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验室”平台作用,大力推动国际绿色组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落户深圳。高规格举办深圳国际低碳城
论坛、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蓝天奖评选等国际会议、论坛、展览活动,推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展览设立绿色低碳专题展区。
五、组织实施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