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召开“中国
碳市场金融化之路”主题研讨会。会上,清华大学
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段茂盛从宏观角度梳理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当前碳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以来,一直备受行业关注。目前,我国碳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多家,年覆盖超过50亿吨二氧化
碳排放量,已发展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场的定价功能和交易活跃度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段茂盛表示,虽然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但是和欧盟比,我国碳市场的活跃度还是较低,而且差异比较明显。段茂盛列举了实际数据,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主体合计碳排放超过50亿吨,2年多的累计配额交易量不到4亿吨,年均约为配额总量的2%;而第二名欧盟碳市场(EU-ETs)2021年覆盖的固定源的合计碳排放约13亿吨,年配额交易量则超过100亿吨。
段茂盛分析,造成上述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