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推进降碳工作时,参会的院士们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技术上。
江桂斌介绍,实现碳中和需要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近零排放,碳中和不是不排放,而是要把排放的碳、二氧化碳、甲烷等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达到平衡,使得地球不再因为区域贡献而增加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含量。
他进一步介绍,在未来很长时间里还要依赖化学燃料,怎么实现化学燃料的清洁利用,这是当前碳中和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新
能源领域需要突破储能技术,氢能高效使用等。甲烷的生物合成有时候很难控制,生物合成需要技术研究作先导。
“我们从一开始要做好顶层设计,科技要先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实现‘双碳’目标。”江桂斌说。
侯立安则提出,聚焦前沿,发展
低碳、零碳水处理技术;要加强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加快开发高效绿色污水处理新技术,促进污水处理绿色低碳化发展等。
王金南更是将一组关键数据作为支撑,要实现碳中和,零碳能源和低碳技术是核心措施。根据预测,到2030年单位减排成本低于100美元/吨二氧化碳的技术,能够降低至少一半的二氧化
碳排放,也就是相当于达到2019年碳排放水平,这里面技术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很显然,中国在很多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前列,比如: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但是,要想实现“双碳”目标,除了技术支撑外,还离不开投资。
王金南说:“我们对全国6个重点工业行业加上交通、建筑等部门做了一个碳达峰路径的评估分析,从目前来说我们觉得2030年前达峰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根据预测,实现碳达峰2030年前整个投入大体上是20万亿元。”
王金南强调,这是分部门、行业的碳达峰投资结构情况,也涉及各个行业下一步在这个领域投资的选择问题。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