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4019
  • 0
  • 分享到

聚焦气候投融资——转型的新引擎

2024-3-28 13:48

来源: 凤凰网财经

梁希:实实在在为有需要的项目雪中送炭,避免过多地做锦上添花的工作


  中国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的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多,梁希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为下一步地方气候投资工作的方向提供了建议和愿景;以及从国际合作角度,政府、企业多方如何合力打造气候投融资试点。

  梁希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气候投融资的基本情况,两年多以来,已经有23个城市和区域被选为第一批气候投资试点,而且已经建成了总量超过2万亿人民币的气候投资项目库。大量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的响应,参与到气候投融资工作中。中国和国际机构气候投融资合作也在不断地加强。梁教授建议气候投融资工作从启动到落实,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问题导向。“新的工作必须是要面向困难、解决问题的。要落到实处,我们首先要识别什么是难题,需要问题导向。” 梁教授举例,虽然新能源装机在电力系统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电网消纳、氢能的储运、长时储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这些都是新型能源系统和能源转型主题下,在开展气候投融资中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

  二是衔接政策。气候投融资工作是从投资和融资方面推动产业的转型,其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产业政策和气候融资政策有效衔接起来。“比如我们常面对的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约0.2元每千瓦时,但考虑了电网辅助服务其间歇性的成本达到接近0.5至0.6元,仍然高于煤电约0.4标杆电价,需要200-400元碳价格才真正的平价。气候投融资需要价格信号,特别是碳定价的政策,因为完全靠市场自律去做出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从根本上要做出大的变化,碳定价政策还是不断的加强。”这里提到的不仅仅是碳市场,还包括碳税,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等可能看不到的碳定价。

  三是推动实质的改变。过去绿色金融、气候金融主要开展统计性、贴标签的工作。过去的工作很有意义,识别了什么是绿色,但未来要进一步升级,迈向实处。对于统计性绿色金融工作,比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梁希指出,这种债券和信贷本来就要在市场上发行。如果它不符合发行的要求就无法发行,绿色或气候友好标签对项目融资作用不大。然而,对于一些本来融不到资金的项目,他们需要有效和足够政策的支持、如补贴,贴息等机制。所以一些有困难但是有必要的项目,我们要想办法通过融资的手段来支持;我们要建设混合融资项目库。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工作中,实实在在为有需要的项目雪中送炭,避免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做锦上添花的工作。”

  四是开展转型风险管理,即怎样做好管理中长期的气候风险的工作。做好内部碳定价的工作,引导高碳项目在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未来的气候转型风险。世界自然基金会也一直在推动国内的金融业进行气候风险管理,开展气候压力测试。“我想这也是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关注的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从金融侧去给投资方、融资方做好提醒,避免未来有大量的搁置资产。”

  五是人才储备和能力建设,梁希提到,要实现转型和气候投融资工作,还需做大量的人才、科技的储备。特别是很多二三四线的城市,对这方面的工作认识和对国内外气候投融资的进展和实践认识还不足。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