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四,又称避免排放,即企业通过其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帮助价值链外部的其他主体减少或避免原本会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它衡量的不是企业自身或
供应链里的排放量,而是与传统基准方案相比,因采用
低碳替代方案而“少排”的那一部分。范围四的定义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提出,旨在帮助企业评估和报告其产品、服务或技术带来的“避免排放”量。通过量化这种积极的社会影响,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贡献。
目前,范围四的发展正从自愿概念迅速迈向有章可循的新领域。国际标准层面,ISO 14069 与 GHG Protocol正加速将“单独披露、不得抵扣”原则写入新版指南,并借鉴WBCSD、PCAF的方法学,预计2025至2027年进入正式监管框架。数据侧,投资者
联盟与第三方机构启动全球排放因子数据库与
区块链开放协议,旨在为企业提供统一的基准场景和互操作接口。监管与资本市场已将避免排放列为“鼓励披露”项,
金融机构亦把范围四数据视为低碳投资的佐证。企业实践方面,苹果、宜家、道达尔
能源等龙头已将客户避免排放量纳入年度报告并接受第三方审计。
总体来看,统一方法学、开放数据、资本偏好与审计深化四股力量正汇流,令范围四从“附加信息”升级为衡量商业模式低碳贡献的硬指标,抢先建立数据与核查体系的企业将在监管与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总结与展望
范围一技改红利渐尽,范围二绿电与绿证市场日渐火热,范围三的协同能力决定议价权,而范围四正成为衡量商业模式的硬指标。未来三到五年,监管将可能把避免排放纳入强制披露,碳定价与绿色金融进一步收紧。低碳转型不再是早跑者与慢跑者的差距,而是“跑”与“退场”的分水岭。能够把碳减排嵌入治理核心、打通厂区到终端消费全链条的企业,将在下一轮绿色经济浪潮中取得先发优势,并把低碳能力内化为可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