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推进《“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落地见效。统筹推进工业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开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试点。2024年计划制定10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标准。大力发展氢能、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提升落后产能能耗、环保等
安徽决定政府出钱、企业“体检”,对全省402家重点用能单位逐一开展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全面梳理、系统分析企业能效水平和节能降碳空间,明确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形成“一企一策”精准诊断报告,推动企业节能增效
我国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已取得积极进展,在碳市场的政策体系下,碳排放权的盈余和缺口直接影响排放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影响其产量和效益。建议逐步扩大碳市场纳入行业范围,引入投资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参与交易,丰富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同时做好配额
随着ESG信息披露的更加规范和完善,今年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有望出台。他认为,ESG传播的目的是让利害关系方了解企业的ESG表现和价值,从而增加信任和支持。相关各方在ESG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性和把关能力;在专业性和大众化之间需要做好平衡
《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系统通用要求》《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性能稳定评估程序》和《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压缩装置运行与管理规范》3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国家标准成功立项,填补国内碳捕集领域标准的多项空白
碳定价通过内部化环境成本,推动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实施方式为碳交易系统(ETS)和碳税。ETS通过限额与交易,碳税则对排放征费。碳交易成本波动大,在2023年,100万吨排放的企业碳排放成本可能在4200万到8200万之间波动
国家层面还应明确碳排放双控政策的取向和目标,指引各地方政府做好政策转向的准备工作,先摸清各地碳排放‘家底’,再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各地区的碳排放双控目标,避免‘一刀切’的控排措施对经济和行业竞争力产生过大冲击;各省要因地制宜推进碳排放双控制度的落地实施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市场机制。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目前年覆盖超过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运行健康有序,减排成效正逐步显现
现行能耗双控政策在旧版能耗双控政策基础上剔除了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预计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纳入双控考核范围的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较2020年减少7.0亿、11.9亿、16.9亿t,有效缓解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压力,但会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激增
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工业化推进背景下,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将持续提升,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赋能作用持续凸显。为此,应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挖掘工业绿色发展潜力,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转型技术体系
1月22日上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在北京启动,它与2021年7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又称作CCER,这项交易主要针对哪些温室气体的减排?与全国碳市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启动仪式22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宣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继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后,此次CCER市场官宣重启,将补齐我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