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匿名伊始——btc的“提尔锋”
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闻名遐迩的《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BTC: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并于次年挖掘出第一枚BTC,数字通证第一次从设想成为现实。彼时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人们对于法定货币的信心大幅削减,而BTC的非中心化(Decentralized)、抗通胀、公开透明、不可逆性(Immutable)和匿名性(Anonymous)等特征似乎符合人们对于理想货币的设想。
1.1 BTC的隐私策略
在BTC初露锋芒之际,媒体和投资者对于数字通证褒贬不一。一部分人的关注点在于数字通证是否为一种新型的“庞氏骗局”;而另一部分人则聚焦于BTC的各种优越特性,包括非中心化、匿名性、不可逆性等。随着对数字通证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公众对于前者渐渐形成了共识——开源共享、自由查看的BTC不具备庞氏骗局的典型特征。但BTC在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隐私问题。
进行BTC交易无需提供真实信息,只需提供与真实信息无关的虚拟信息(地址),但由于区块链记载了每一笔交易的相关地址和金额,因此追踪者可以在多次交易中匹配到相同的地址并将它们相关联。正因如此,BTC的隐私策略被称为“假名”(Pseudonymity)。

2017年9月,美联邦当局通过BTC地址在亚特兰大机场抓捕了法国毒枭Gal Vallerius,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调查人员发现暗网大毒枭OxyMonster多次使用同一BTC地址收款,并且该地址的17次转出交易中有15次关联到法国公民Gal Vallerius。执法部门注意到这条线索,进一步分析开源数据后定位到了Vallerius的Instagram和Twitter账号,对OxyMonster和Vallerius的写作风格进行对比后,最终确定其身份。
除了存在隐私方面的问题,“假名”策略还损害了BTC的可替换性(Fungibility)。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