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彩礼,再来看看让不少人叫苦不迭的份子钱。
不少网友这样形容自己对份子钱的态度:没有收到请柬,暗自庆幸钱包保住了;收到一两张,觉得还能承受;三到五张,节后恐怕就要吃土;收到五张以上的人,只想静静,感叹自己真的太难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17年发布的《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国人除了吃穿用学住行这六大开销外,人情往来、请客送礼花销占工资的14.65%。新华网此前一份调查显示,年轻一代婚礼份子钱在500元至1000元的占32.5%,1000元至2000元的占23.1%。
李长安和聂辉华分别用“众筹”和“融资工具”来形容古代的份子钱。对于办婚礼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种互助的形式,用一种隐含的契约关系以体面的方式解决了年轻人结婚时的燃眉之急。李长安表示,份子钱在古代属于众筹,因为一般来说结婚花费比较大,用这种互助众筹的形式,一方面祝贺新婚喜事,另一方面帮助年轻人快速进入新生活。
聂辉华解释,过去的份子钱相当于一种融资工具。“如果你想要办一件事缺钱,要去借钱又很没面子,比如份子钱就相当于结婚缺钱,每个人送一些钱给你,解决了燃眉之急,又很有面子。这中间是一个隐含的契约关系,我给你钱了,将来我办事的时候你要把钱给我,是一种不伤面子的隐形融资工具。”
既然是隐形契约,会不会出现破坏了契约,一方送了份子钱另一方不送的情况?
聂辉华解释,“其实不会,中国古代社会相对比较封闭,流动很少,这一次不给,下次人家就不请你了,大家心里都会记着。份子钱在以前其实是一个挺好的工具。”
到了现在,份子钱已经失去了这个功能。聂辉华表示,现在大多数人自己能负担起结婚的费用,但份子钱仍然有一定积极意义,因为大家步入独立生活,经济联系被切断,亲戚朋友平时比较少有往来。摆酒席请客收份子钱成了一个维系亲缘关系的理由,很多人并不一定是看重钱本身。
不过,李长安指出,过度强调份子钱,容易带给亲朋好友很大负担,不少人的大部分收入用于随份子,有人把请帖称为“罚单”。“这是一种被动消费,因为习俗人情的约束,有的地方成了恶性循环,自己不操办就亏了,甚至有人把五六十岁过的大寿提前到三十岁就办。这方面要移风易俗,适度表达心意即可。”
事实上,份子钱在各地风俗也不太一样,有的地方可以只送50元表示祝福,但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种攀比心理,必须500元起送,而且回礼必须回更多才行。
汪彦玲分析,好面子这种行为的本质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份子钱是属于人际交往支出的一种,在社交活动中,大家都希望能被了解和接纳,大多数人会把人际关系的好坏,归结于类似“份子钱”这样社交手段的结果,所以,在份子钱的事情上就乐此不疲。
还有一个是内心不自信的补偿心理,有的人因为自卑,想要通过某种外在的、可以被别人看到和评价到的方式补偿回来。
“合理的份子钱来往确实可以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增加情感的链接。但如果超过自己的控制,经济压力过大,反而会加重人际关系的焦虑感,甚至会造成感情上产生芥蒂,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得不偿失。”汪彦玲表示。
总体来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彩礼和份子钱原本的意义到现代已经弱化,一些女方家庭不再看重补偿,大部分人也都负担得起结婚的花费,所以,无论是新人,还是看客,适度表达心意就好,不应该背上“甜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