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11762
  • 0
  • 分享到

孟岩对话王玮、贺宝辉:区块链逆袭时刻的冷思考

2019-11-11 14:26

来源: 孟岩

理清楚总书记提倡的区块链包含哪些,不包含哪些?


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在讨论其它之前,有必要先“定性”,先来理清楚基础概念,理清楚总书记提倡的区块链包含哪些,不包含哪些?

孟:是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红线在哪里?这是我们下一步在中国搞区块链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我也提醒一下,总书记亲自确定区块链战略,推动区块链的发展,各级政府一定会尽最大力量确保这个战略能正确落地不走样,绝不会允许个别人把经念歪。有些人以为总书记发话,自己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了。我认为恰好相反,各级政府明确了战略之后,会对破坏大局的行为采取更严厉和坚决的措施。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恣意妄为。

王:你们说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首要问题。相比于 AI、物联网等其他当红技术,区块链的理解难度要大得多,不懂的人都是一样的不懂,而宣称自己懂的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理解。所以现在关于区块链也存在一个再认识的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收敛认识、统一认识的问题。认识问题不解决,一干起来肯定是各种妖魔鬼怪。认识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还是要多学习和理解总书记的讲话。这个讲话当中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是明确表态了的:

第一是数据共享的技术手段,在政务信息和一些社会基础信息层面,区块链作为数据共享的技术手段已经获得了有效运用,尤其是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相结合的能力,更是区块链技术特有的优势,必将使之成为新一代数据共享体系建设的基本元素,应该会由政府主导并大力提倡。

第二是可信体系的基础设施,这是“区块链+”的应有之意。众所周知,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了全社会的信息传递效率。然而,政府、企业、个人等全部社会主体的身份真实性、数据有效性以及契约和信用关系,并不能在互联网数据层面获得确认,因此我们看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企业间电子商务以及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需求没有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得到满足。区块链恰恰是一套基于数字身份和数据签名/加密的技术体系,能够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向可信体系基础设施的演进,在“互联网+”之上获得更高的整体社会效率。

第三是提升协同效率的模式,这是区块链应用的高级形态。协同就依赖于共享和可信,建立上述两者的基础之上的的协同,能够迅速确认合作方的身份和数据真实性,能够放心地把自己的数据提交给相关方而不担心隐私泄露,能够在出现纠纷时迅速获得政府、法院及监管机构的支持和裁定,从而大幅度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和市场摩擦,达到社会协同的理想状态。

最后一点,从“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有序高效流动”这一论述可以感受到,讲话对于区块链技术最擅长的地方——资产的生成、管理、转移、交易的方面运用,采取鲜明的支持态度。用咱们熟悉的词汇来讲,就是“通证”的运用。另一方面,从“区域内”这一定语来看,隐含地表达出对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运用,例如人民币数字化等,还是要统一规划部署、统一实施。

贺:老王已经将总书记讲话中所提倡的要点提炼的很到位了,那我就从另一个角度,来把最容易被误解的部分阐述下。

私人数字货币并不在本次提倡的范围内。ico等非法融资行为虽然部分用到了区块链的技术,但它们跟总书记提倡的区块链没有任何关系,之前官方也明确表达对这些行为的抵制。

请注意,我特地用了“私人数字货币”这个词。因为当大家谈论时,都习惯用“数字货币”这一个词,但从我们接触中发现,不同圈子的人对数字货币这个词指代对象的理解完全不同,产生了诸多误解。比如,传统币圈的人提到数字货币,会直接想到btc、ETH这样的原生数字资产;而官方人员提到数字货币,其实特指的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近几个月来央行频频发声支持数字货币,币圈的一些投机分子也借这个机会向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兜售自己发行的数字货币,美曰其名为国家肯定的方向,导致不少人上当受骗。国家允许制造刀具,但是用刀去砍伤人自然是不被允许的。而从以前的写在纸上变成上链记录,单纯技术的变化并不能改变非法融资或者圈钱的本质,我们要警惕这些打着区块链的幌子的违法行为。

我们必须看清楚,在当下国家支持的是法定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的资产数字化,以及符合监管体系要求,对经济增长带来促进的数字资产的流通。

孟:总书记讲话我读了几十遍,真的是内涵丰富,字字珠玑,完全理解并不容易。我感觉有一些方向目前的定位还不明朗。

比如算力挖矿。算力挖矿是比特币等全球性区块链普通采用的机制,算力规模大,就意味着在国际上话语权重、制定规则的权力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比特币仍然是全世界最被认可的数字货币,挖矿产业至少应该容许,甚至应该支持。但另一方面,政府参与、面向实体经济的区块链根本不需要算力挖矿。而在通证经济角度来看,在大多数的激励模型当中算力都不是衡量贡献的好的标准,加之这个领域能耗巨大,一直以来批评声很多。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把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从“淘汰产业”名单中移除,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国家战略鼓励的产业。目前中国虚拟币挖矿产业链正处于兴奋式成长当中,大量资本正在排队进入其中。我反而认为这其中蕴藏着危机。

第二个不明朗的方向是原生数字货币及其交易。未来在各行业内以及跨行业间一定会出现大量经过严格审核、认证的合规数字资产,以及合规、持牌的数字资产交易所,现有的证券、期货交易所也很有可能增加数字资产交易的品种。但是比特币、以太币等原生数字货币自身的地位,以及其交易行为,特别是交易所,未来政府方面会如何定位,目前并不清楚。前不久香港证监会发布关于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立场书,可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总体来讲我偏乐观,相信监管当局会拿出一套监管办法,在一个框架内允许原生数字货币交易。但这个行业是否会洗牌,值得关注。

第三个不明确的方向是公链。因为这次给政治局上课的陈纯院士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公链不适合中国监管的实际情况,因此外界普遍认为国家大力倡导的区块链主要是联盟链。但是在区块链行业内,对此问题存在激烈的争论。在前两年,公链的拥护者批评联盟链是伪区块链,加上联盟链在实践当中也拿不出特别争气的成功案例来,因此联盟链一度奄奄一息。现在形势逆转,轮到公链的拥护者需要证明自己的可监管性了。如果这个工作做得不好,公链短期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压抑。

贺:最后做个总结,不包含 ICO,不包含私人数字货币,包含供应链金融、法律存证、政务等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的“产业区块链”,而对于挖矿、交易所、公链这三个区块链行业原生的大热点,定位尚不明确。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