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应用 查看内容
  • 11020
  • 0
  • 分享到

基于区块链的电信运营商跨行业数据融合反诈识别系统

2022-7-26 11:54

来源: 通信世界网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融通智能反诈系统推广情况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融通智能反诈系统于2021年1月正式上线,实现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截至2021年9月,天津移动已与渤海银行、天津公安合作,实现了电信反诈识别(项目已落地);2021年12月,天津移动和渤海银行启动项目合作,开展营销潜在客户识别和风险防控,完成正式商用并签约。后续,在中国移动集团技术中台的指导下,天津移动将利用全国的用户数据与渤海银行合作,开展区块链技术赋能全国范围的联合营销建模。

天津移动与渤海银行、天津公安联合反诈案例

基于该反诈系统,天津移动精准识别欺诈电话,减少失误断卡,减少用户价值流失378万元。针对潜在电信欺诈号码实施断卡行动,准确率大大提升,大幅减少年度潜在电信欺诈。

同时,通过对欺诈号码实施停机,每年减少电话骚扰150万次,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在工信部通报的全国90余家运营商治理成效排名中,天津移动较之前的低位提升到前十名,治理成效显著。

天津移动与渤海银行的风控及营销合作

基于该系统,天津移动已与位于天津的渤海银行总行进行项目合作,以“2021年渤海银行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总包中子项目的方式进行落地,项目总额为1800万元,目前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区块链+联邦学习”子方案的项目金额为300万元,执行周期和主项目一致。

该项目通过对运营商和银行的客户分控、风险欺诈特征进行融合,在运营商侧的客户行为、画像数据之上,融入客户在银行的行为数据,实现更精准的联合营销识别和风险欺诈识别。

目前,天津移动的跨行业融通赋能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一方面,模型泄露风险有效控制。为了构建联合模型,联邦参与方仍然需要上传及共享模型参数或梯度信息。已有研究证明,隐私计算存在因衍生信息、梯度等模型信息泄露而推知原始数据的可能性。当发生数据泄露或存在安全隐患时,隐私计算可能无法满足匿名化的要求,相关参与方也可能因未充分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而承担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天津移动的安全隐患得以排除。联邦参与方可能会承担生成和发放公私钥、加解密结果等任务,但某些参与方可能会违约获取额外信息,可能会暴露其他参与方的数据隐私,部分参与方可能恶意合谋获取其他参与方的数据等。

基于区块链技术,中国移动解决了跨行业数据融通欺诈识别中共识和可信问题,所记录的交易不可篡改,模型的训练、推理、角色对齐均上链,通过智能合约、共识计算等实现多方合作的可信网络。已在天津移动的大数据对外变现、存量运营、风险控制、骚扰电话识别等场景取得了优良效果。

作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赵东明 刘静 天津市公安局河北分局科技信息化支队 张淑英 张建涛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