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单一机构内已经建立起了信息高速公路,但是一旦走出机构,遇到的就是羊肠小道、甚至是‘此路不通’。”
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在2022产业
区块链年度峰会暨FISCO BCOS五周年生态大会上,如此形容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遇到的现实困境。在他看来,受制于可信数据流通受阻,即使拥有再好的算力、数据和网络,数字经济的效率不得不大打折扣。而造成堵点和断点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天然不具有信任属性,难以实现跨机构的可信数据传递。
在这一背景之下,近两年来,国家一方面鼓励数据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
北京、
上海、
深圳等地先后发布成立国家级大数据交易所,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密集出台,规范数据流通合规性。
尤其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个保法》明确了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即“个人请求将个人信息转移至其指定的个人信息处理者,符合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条件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转移的途径。”个人信息可携带权赋予了个人主动在企业间流转个人信息的权利,正是试图解决个人数据流转困难的问题。
可信数据流通难的现实困境和数据要素流动的政策要求,两方压力之下,亟需建立起可信数据传递的网络。
技术手段是解决可信数据流通壁垒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微众银行一直在探索利用区块链思路解决不同机构、区域间的数据流动和验真的问题。比如,基于自身的区块链探索,已经帮助
澳门实现了澳门身份证明局、澳门电讯、CPTTM、澳门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的数据互通。居民政务材料办理时间从原来的14天至30天不等缩短至7天以内。
在探索过程中,微众银行逐渐意识到这个思路应该会有更大的应用场景,继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思路,提出了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DDTP(Distributed Data Transfer Protocol)。
如今,以DDTP为代表展现出的
区块链技术的验真等属性,正在展示解决可信数据流通问题的能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在得以体现。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