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应用 查看内容
  • 2699
  • 0
  • 分享到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创新发展赋能

2023-5-18 11:1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史轩

数字化进程中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新挑战


  尽管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非遗的记录、保存、展示、生产带来诸多便利与机遇,但数字化技术与非遗创新性发展的融合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我们应该以时代的发展为背景,理性地构建非遗的数字化,正确认识数字化为非遗创新性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加大针对非遗数字化的专业性规划和政策指导。从已发布的政策法规来看,多数政策法规集中于非遗保护工作以及鼓励利用科技来赋能文化产业,实践中针对性更加精准的制度、办法和施行标准还有待加强。在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对于数字化资源的要求也在逐渐升级,由最初的采集、保存、展示逐渐转化为整合、分析与共享。因此,应尽早出台非遗专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构建协调统一的非遗数字化转型方法体系和非遗数据建设与治理标准,才能加速扩大非遗数字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进而设定非遗数字化资源采集、展示、使用的新标准。

  第二,拓展权威平台对接社会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关注度的提升和非遗文化产品消费热潮的来临,针对非遗资源投入不足的压力稍有缓解。但是,相较于非遗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和历史使命,针对非遗的资源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我国非遗发展仍然缺乏社会商业资本的关注与金融支持,还主要是靠政府拨款和补贴以及传承人自有资金推动运转。因此,在全社会加快数字化转型、文化消费形势变化的情况下,应根据非遗创新发展和资源布局现状,搭建全国性、地区性非遗资源聚集平台,加强科技与非遗资源平台、交易平台的融合,推广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非遗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中的应用,为非遗链接社会资源打开新通道。

  第三,培养青年综合型人才以承担发展重任。《中国非遗保护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辈大师,后继人才培养是非遗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另外,目前非遗从业者特别是传承人普遍缺乏数字科技知识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利用数字化创新发展的进程。因此,需要提高对非遗人才培养的重视度,增加非遗人才培养资源投入,通过高等教育、专项培训、跨领域培养扩大非遗教育培训的受众范围,增加非遗人才数量,让更多热情高、视野广、思维阔、技术强的综合型青年人才加入到非遗行业中来。

  作者:史轩(中国艺术研究院亚太中心)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3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