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我国
碳排放已经接近100亿吨,工业成为最大的排放部门,工业中约有一半的排放来自于电力生产部门;非电力工业部门碳排放主要来自
钢铁、非金属制品、化学原料、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领域。
或许“零碳”目标的实施可促进释放出我国各领域巨大的
低碳发展潜能,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所具有的不同
能源需求特征,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例如通过提高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附加值工业比重,带动碳利用、碳贡献量化补偿以及低碳燃料等技术创新;通过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的同时,在电力跨区域消纳不足、电网调节、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清洁能源方面发挥重要的想象力。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在《坚决抗牢电网责任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文中指明,“在推进双碳中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电网发展与各地区各行业减排降碳高效协同”。
近年各地方政府也发布了
碳市场相关政策。在市场交易主体的确定和准入方面,各试点城市和地区均以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为标准(
湖北除外),湖北、
重庆、
广东还以能耗作为标准。从配额分配方式看,
北京根据企业的历史能源消耗量分配配额。北京市要求重点排放单位或用能报告单位建立重点能源消耗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定期测量检测机制,编制二氧化碳排放年度报告。广东省对控排企业使用基准法或历史法计算各部分配额。
上海的准入行业中电力、
航空、机场、港口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要求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1万吨的企业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
深圳对电力、供水、燃气行业按照基准线方法分配,依据价值量碳强度指标确定制造业的交易配额并要求控排企业必须量化并提交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等。这些都是做实了对碳贡献的量化处理。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