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需要政策和立法提供强制力和约束力。”在王灿发看来,“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来自多方面的阻力。
首先,我国的
碳排放量大,但减排时间紧、幅度大、任务重。说到这里,王灿发举了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45亿吨的峰值。如今中国碳排放量已超100亿吨,却仍未达到峰值。”欧盟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其碳达峰和碳中和之间间隔了6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因此,我国面临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
同时,我国还面临发展经济的问题。王灿发指出,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推动就业需要新建工厂、发展产业,这也意味着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另外,我国减排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一方面,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人均GDP差距较大,不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面临更多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减排力度也不一致。不同行业碳排放结构不平衡,制造、采矿等行业排放量大、劳动力密集,需要通过更新技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技术越先进,需要的劳动力越少,就业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同时,减排重点集中在少数行业,会给这些行业带来极大的压力,增加碳减排的阻力。
此外,我国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减污降碳的同时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资金投入量大。与此同时,我国缺少减碳固碳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需要花大价钱购买国外专利,进一步增加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资金压力。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更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