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泰州电厂厂区,三座高耸的作业塔映入眼帘。沿着绵长的蓝、白色管道向前望去,4个巨大的银色球型储气罐与之相连,源源不断输送着经过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等待通过运输车装载送往下游各地。
“这是我们的捕集区,占地面积约1650平方米,和已有的其他CCUS项目相比单位占地面积最小。”国家
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碳中和中心碳捕集研究室经理杨阳介绍。
CCUS,又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化石能源
低碳利用的一项兜底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再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
“捕碳”,是为了降低
碳排放。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节能降碳已成为社会各行业共识。对于碳排放量较大的火电行业而言,既要保证煤电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作用,又要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如何进一步实现减排,保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CCUS被视作关键的技术手段之一。
“泰州电厂CCUS项目二氧化碳捕集率超90%,每年可以捕集消纳50万吨二氧化碳,产出干基二氧化碳纯度超99%,既具备环保价值,也有商业示范意义。”国家能源集团
江苏泰州电厂碳资源开发专项办公室主任龚海艇说。
二氧化碳看不见又摸不着,怎么“捕捉”?杨阳告诉记者,正是水洗塔、吸收塔、再生塔这三座塔器在下功夫。“火电厂燃烧后排放的是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烟气,其中含有10%到15%的二氧化碳。我们正是以泰州电厂4号机组排放的烟气为原料气,进行二氧化碳捕集。”
从烟气的路途看,烟气首先会通过引风机进入水洗塔,进行降温的同时,还能除去其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粉尘等杂质。
紧接着,这些气体又来到吸收塔塔底。50多米高的吸收塔中,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胺溶液从塔顶向下喷淋,进而与气体充分发生反应。此时,烟气中超九成的二氧化碳将被胺溶液吸收,剩余气体达到排放标准,通过烟道回到主机烟囱排入大气。
“吃”足了二氧化碳的胺溶液将进入第三个塔——再生塔。在这里,吸收了二氧化碳的胺溶液经过系列化学反应,分解成纯度超99%的二氧化碳和贫胺液,而后“兵分两路”,前者通过不锈钢管道输送至压缩、干燥、液化系统,将高纯二氧化碳气体转为高压二氧化碳液体,最终送入球型储罐中;后者则回到吸收塔塔顶,等待进行下一轮作业。
“烟气在塔中的停留时间很短,全程不到两分钟时间。换句话说,不到两分钟,我们就能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起来,等待后续利用、封存。”杨阳说。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