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13614
  • 0
  • 分享到

中制智库理事长 新望: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工业化之路

2023-6-9 12:34

来源: 中制智库 作者: 新望

制造业回到C位,担纲“立国之本”


中国的国民经济的产业体系这些年经过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这些调整是渐进的,这种微妙而重大的调整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察。

从2016年开始,中央政府就对原来过度脱实向虚的产业发展倾向开始调整。对房地产做了新的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主要用来投资的。后来又对金融也做了新的定位,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助力实体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不是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这两年又对互联网产业,尤其是一些大的平台企业进行了规范和调整,从反垄断的角度,从公平竞争的角度,对流量为王、大而不倒、无序扩张的这种模式进行了整治。近这些年,只有对制造业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2015年《中国制造2025》开头讲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7年前讲立国之本的时候,大家都还不太在意,到后来这一系列产业格局的调整之后,突出了制造业的地位,大家才体味到 “立国之本”的深意。

原来我们经常用的概念“一二三产业”,这个概念在中央层面,在产业政策层面用得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原来用一二三产业的概念就是隐含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意思,产业结构要高级化,乃至于一些地方明确提出来要“退二进三”。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后工业化,工业的比重要不断降低,第三产业,乃至于第四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误解。这种误解,英美等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反思,阿根廷、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反思。这种反思和调整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十九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了新的界定和划分,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实体经济、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再加人力资源。其中,实体经济是基础,后面的三个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然他们四个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对国民经济体系认识上的变化。实体经济放在了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实体经济是什么?实体经济的80%是工业,工业的87%是制造业。

这一系列对产业格局、产业体系的调整,最后的落脚点是制造业。总书记讲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本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我们中制智库有一句经常和制造业企业家分享的话:制造业既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制造业就是大海;制造业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制造业就是太阳。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就是反思之后的政策调整,也是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清醒判断。这句话是有所指的,因为2016年以来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十四五期间这个趋势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举个例子,2010-2020年十年间,杭州市第二产业占比已从47.8%一路下降至20%。在数字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荣光下,杭州工业的失落却少有人问津,杭州的产业空心化。现在,虽然成为世界电商之都,但电商一业独大,这种产业结构给杭州的发展也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波动。比如,对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整顿,整个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就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不仅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还要有所上升。像北京这样的地方,已经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中心,但北京的“十四五”的规划提出要从现有的制造业比重11.5%要提到15%,当然它主要是高端制造业,也包括服务型制造业。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