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15-1平台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在高峰期时,一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米立军表示,平台全开采周期所产生的150万吨二氧化碳,绝大部分将注入海底“巨碗”,深“埋”其中,其减碳规模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驶近100万辆轿车。但是,这样的减碳规模在全国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并不突出,为何要布局建造?米立军一言以蔽之,“这一项目的主要作用是应用示范。”
他表示,恩平15-1平台的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就像一块试验田,它的成功投用,不仅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思路,奠定了未来“岸碳入海”的技术支撑和现实条件。
在我国,与恩平15-1油田相似的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今年1月份,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预测封存量达2.58万亿吨,约是2022年我国二氧化
碳排放总量的200倍以上。
而且,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
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集群项目,未来将捕集大亚湾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船舶等方式输送到海上进行封存。米立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与陆地相比,海域封存的安全与经济优势非常明显。万一海上封存突发泄漏,凭借海水阻隔,二氧化碳首先会被大量海水稀释、溶解,即便有少量进入大气,也会在海风作用下快速消散,不会危及人类安全。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