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11399
  • 0
  • 分享到

加密货币欲成为真正的货币 还需要跨过几座大山?

2018-6-12 07:10

来源: 火币资讯 作者: 区块链骑士

交易媒介


首先我们来看看交易媒介的趣味百科。

在交易初期,是物与物的交换,其最大不足是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甚至无法完成,因为这需要对交易的另一方进行搜寻,在缺乏信息的条件下,搜寻成本非常高。

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人们自然想到了中介等价物,即当一个交易者,遇到一个所有交易者都需求的物品时,他可以把手中的物品换成此物品,以降低对其他需求物品的搜寻成本。这些为大家所需求的物品即是人们对其他需求物品的交易媒介。
 
上面这段话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留意,交易媒介的产生也是某种需求的演变,其中需求成因是由于物物交易搜索成本太高,并且估价难度也是一个困扰的问题,例如怎样判断一只羊不能换一头小猪。
 
而我们熟知的黄金、白银、纸币具备了作为交易媒介的某些条件,包括有较稳定的估价,携带方便,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媒介本身没有较大的价值波动问题,这些零零总总的条件构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货币媒介”。
 
但是将这样的定义迁移到目前接受度最高的比特币以太坊或者其他加密货币身上,却有点“不兼容”的味道。
 
众所众知,比特币的发行量在2100万个恒定值,虽然看似带有通缩的性质,但一句白居易的诗写道“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随着比特币的挖出量越来越接近固定值,其价值也会随着量变而引起波动,那些号称比特币能到10万美金的人正是基于此考量。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比特币会更偏向于成为一种价值收藏品,而不是一种货币的媒介,试想谁会拿一个增值投资品来作为交易媒介呢,就好比拿一副毕加索的名画换一座厂房,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对标其他加密货币,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即使是以太坊也设置了一定的发行量。

虽然对比来看,我们现在使用的货币仍然存在通胀的可能性,但作为发行方的各国央行也起到了调节作用,从而保证经济在一定空间内波动(调节失灵的则另当别论了)。
 
从货币媒介的角度来看,目前几大主流的加密货币似乎都缺少了作为媒介的流通性,至于那些可能成为媒介的加密货币,如何达成一种使用共识才是最大的问题,否则仅仅是一种社区“代金券”罢了,丧失了作为货币的属性。

货币的存在是人类进化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现在一些延续几百年的货币史,似乎正面临着挑战者的到来。
 
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
——圣经·马可福音第四章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