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四川统筹推动政府、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参与方的
碳市场能力提升,重点抓好“数据质量管理、配额清缴履约、履约成本控制”三件大事,实现了碳市场能力的稳步提升。
“数据质量方面,已纳入或拟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含自备电厂)制定了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常态化开展月度存证和年度报告,信息月度存证、
碳排放核算等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工程师向柳在接受《中国
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配额清缴履约方面,存在配额缺口的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一些企业开立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账户,通过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实现清缴履约,第一个履约周期四川省清缴履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向柳介绍,履约成本控制方面,四川省多数企业已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低位发热值等化验检测,一些企业还探索推动实施供热改造,整体配额缺口率得到有效控制。此外,一些企业成立了碳排放或碳资产管理机构,建立了人才接续培养机制,甚至开展碳排放配额抵质押贷款,拓展了融资渠道。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碳市场能力也存在一些堵点、痛点和难点。比如,四川自备电厂占比较高,相比公共电厂,自备电厂碳排放数据质量链条复杂,综合管理能力相对薄弱;一些企业煤样化验检测数据出现区间报警;新纳入自备电厂对政策规则、技术规范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存在数据隐患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将碳市场工作放在安全环境部门或燃料能源部门,缺乏专门的碳资产管理部门和专业人才。
四川并非孤例。近期,全国范围内公布了多个超配额碳排放未按时履约被重罚的企业,分布在
北京、
上海、
重庆、
贵州等地,其中,北京一家公司因未能完成碳排放履约被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罚款金额超245万元。这表明,还有不少企业对碳市场不了解、不重视。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