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碳中和 查看内容
  • 4056
  • 0
  • 分享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韩融:“双碳”背景下县域高质量发展如何“碳”出新路

2023-9-13 09:03

来源: 新华网思客

县域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不行得通?效果好不好呢?


  我们国家已经有不少地方在不断地尝试之中找到了破题之法,点起了“双碳”的星星之火。通常,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工业、交通这些领域的绿色化、低碳化。但其实,对于县里面来讲,农业领域的减排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农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这就意味着未来深度减排的空间比较小。怎么才能“碳”出新路呢?关键词是“优化升级”。

  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有一片广袤的竹海。全县大概是有将近90万亩的毛竹林。毛竹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是新增的碳汇怎么利用?生态增收如何进一步放大?2022年夏天,我去安吉调研的时候,参观了当地的两山合作社。安吉就是通过两山合作社,把全县的竹林资源统一地收储起来,然后进入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兑换成真金白银。那么,碳汇所得的收入怎么分配呢?当地又建立起了收益反哺机制,把碳汇所得收入的80%反哺给被收储的村集体。当地的老百姓说,自从县里面搞了这个竹林碳汇之后,家里每年的收入能够多出来一万多块钱,经济效益是实打实的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小毛竹也能撬动大产业,竹海也能变金山。我们因地制宜地去走绿色、创新、开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传统产业也能向价值链的上游不断升级。

  在调研的时候,有的地方就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们说,感觉绿水青山在发达地区才是金山银山,在我们欠发达地区,守着绿水青山,不知道怎么把它变成金山银山。那么,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也能“点绿成金”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之间,有一片含水沙漠,叫毛乌素。这里的沙漠有一个特点,向下挖个几十厘米是含水层,但是再向下挖个一米多就变成干沙了。我们吃烧烤的时候用的红柳枝,就是在那里成长起来的。但是如果任由红柳野蛮生长,根系穿过含水层之后就很难生存,所以每年要把红柳枝砍掉一部分,让它横向的发展。但是每年把砍掉的红柳枝向外运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地燃烧又有风险。该怎么办?地方政府去请教了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告诉他们,红柳枝晒干了之后就是生物质,建发电厂,生物质就能发电,这下子红柳枝的去处有着落了,但是发电燃烧产生的草木灰该怎么处理呢?研究人员又给出了一个主意,说有一个物种叫微藻,微藻这个物种给点儿水就能活,很适合在当地生长。草木灰恰好能够作为微藻养殖的肥料。微藻养成之后,一部分运出去卖,一部分把它喷到沙漠上,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这样,发电燃烧产生的废弃物也得到了综合利用。发电厂还是会排放一定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怎么办呢?大家知道,我们传统的驱油方式是把水注入到地下,然后把油给驱上来。但是当地本来就缺水,遇到干旱的时候,油田的产量大大受到影响。在发电厂旁边有一个油田,这个油田从外面引进了一个新的技术,这个技术可以把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给捕集起来,然后把它注入到地下,替代水,把石油给驱上来。通过这样一个方式,不但实现了深度减排,还形成了生物质发电的产业链。破除“就碳论碳”的固有思维,中西部地区也能“点绿成金”。所以说,因地制宜走绿色、创新、开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新兴产业也是增长新引擎。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