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在气候适应方面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
刘洪滨介绍道,气象部门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技术相关的工作,包括:积极开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和灾害监测和预报,针对西亚和北非地区系统性开发相关的监测和预报技术;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的气象技术合作,确保各地区在气候和灾害事件发生时都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人员。
此外,航天卫星、新
能源等高新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直以来的合作重点。以沙特为例,2016年,中国和沙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经过多年交流合作,中沙两国已初步形成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陈蓥婕表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只是工程投资和技术输出,更要帮助当地打造满足其需求的绿色、可持续的产业链,强化能力建设,助力东道国完善自己的气候适应方案。杨富强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本地化将是未来国际合作的重点之一。
对于接下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候适应方面的合作,刘丰蔚表示,从国家层面来看,相关国家的政府应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气候韧性建设。在企业层面,企业应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气候风险管理。
刘洪滨认为,需要合作建立灾害防控互助体系,一方面将中国防灾经验和技术介绍给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升其防灾水平;另一方面,及时传递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预报信息,进而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