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一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扩张。受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影响以及煤炭资源获取的可靠性、低廉性,长期以来,煤电都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电力
碳排放在总排放中占比近50%,是碳排放占比最大的行业,其中煤电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但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绿色
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电力行业已处于节能减排的最前沿和主战场,优化以煤炭为主的高碳电力结构、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从能源电力企业具体情况来讲,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其自身也有着强烈的电力装机结构优化调整动力,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转型战略。“十三五”期间,受煤炭去产能带来供给不足,我国煤炭价格整体提升,并保持高位震荡运行,同时叠加新常态下能源电力消费增速减缓,我国严控新增煤电审批,煤电投资额连年下降,煤电经营形势复杂严峻,传统电力企业经营业绩也是跌宕起伏,倒逼不得不加快战略突围和绿色转型。进入“十四五”后,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以“五大六小”为代表的电力企业,紧跟国家战略,持续加快转型步伐,将投资重心加快从传统煤电向风光转移,新能源装机比重持续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家电投风光装机达11622万千瓦,领衔“五大六小”,风光装机占比高达50%,国家能源、大唐、华能、三峡等风光装机占比也均在20%以上。
实际上,除了传统电力央国企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外,包括以“三桶油”为代表的石油化工行业和中煤为代表的煤炭行业,也在持续加码新能源,旨在推动其业务转型与产业升级。各大能源电力企业纷纷开启新能源转型之路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
与企业主业关系密切。新能源作为电源品类之一,本就属于传统电力企业的核心主业。与火电、水电、核电等大型电站相比,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工艺系统简单、投资门槛较低,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资金、管理、品牌、人员等优势,能够快速进入并实现规模化发展。而对石油、煤炭等主营业务与新能源开发相关的能源企业,则积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如“三桶油”在油气矿区及周边地区开发新能源,煤炭企业依托煤田资源开发新能源;以中电建、中能建为代表的能源电力建设企业也通过自身优势早早进入新能源领域,主要是通过投建营一体化,拉动工程主业的发展。
产业链覆盖面广。新能源产业链涵盖研发、制造、施工、运行等各环节,既包括上游的新能源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企业,也包括中游的整机厂商或和系统集成商,还包括下游的投资运营商以及新能源销售、应用企业等。由于新能源行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的特点,不仅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还对与新能源相关的其他行业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吸引各路资本纷纷涉足布局新能源制造加工领域,押注前端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以确保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
行业发展空间大。从过去十余年发展轨迹看,我国新能源行业可以说是“一路狂奔”、“高歌猛进”。“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光伏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134%和230%。按照“30?60”目标要求,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将超过12亿千瓦。而截至今年8月底,风光装机已高达9.1亿千瓦。按照目前的风光装机增长速度,2030年风光12亿千瓦的总装机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到“十四五”末就能完成。正是由于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新能源才被各大能源电力企业视为战略转型的“最优赛道”。而且为积极应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高速发展,也催生出新型储能、氢能等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成为能源电力企业竞相追逐的新赛道。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