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应该看到,我省在推动“蓝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定挑战:一是“蓝碳”资源利用率不高,潜在生态、观光、研学等价值未被有效激发。目前我省“蓝碳”实践大多集中在海洋碳汇交易方面,仅个别服务业涉猎“蓝碳”经济。“双碳”背景下,开展绿色
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极为重要,也需挖掘并释放“蓝碳”生态系统潜在的研学价值。二是“蓝碳”交易市场机制模糊,产权确权、生态技术创新、价值核算与评价并不清晰。“蓝碳”市场机制间的互认互通存在限制和壁垒,导致对不同机制下的供需误判,从而制约“蓝碳”市场规模及有效性。三是“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仍有待提升,多方主体参与投资开发等积极性较低。目前我省社会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并未形成良好发掘“蓝碳”保护和修复的产业化模式和盈利模式。因此,释放“蓝碳”潜能应加强科学谋划与顶层设计,持续做好产业“蓝碳”化、“蓝碳”产业化、健全“蓝碳”市场等系列工作,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蓝碳”化,发展壮大海洋生态旅游。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