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博:目前,国际报告中关于中国
碳排放的数据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及政府机构发布,其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估计。欧盟采用的“碳关税”核算数据库,是由欧盟环境部门开发的,数据由欧盟掌握,由于我国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话语权,因此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掌握上处于较为被动的情况。因此,我对当前的数据话语权问题感到更加担忧。
全球主要有五个碳排放数据发布机构,比如国际
能源署、欧盟和美国的数据库等。在中国,清华大学和
北京大学都建立了数据库,主要属于研究体系。
我们了解到的是,欧盟的数据库要比中国科研团队对中国碳排放的估算高很多,也就是说欧盟的估算结果没有我国科研团队核算的精细、准确。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比如
钢铁等行业,会造成碳排放强度高于欧盟平均值的现象。尽管这对整体的影响量并不大,但是对个别企业还是会有一定影响。
所以目前我国在国际报告中碳排放数据话语权上的不足,会影响未来重要的科学证据支撑。我们一直希望中国碳排放数据库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