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博:在相关技术、学术研究或者领域覆盖的精细度等方面,我国都比欧盟和美国做得好,但国际报告中的气候变化、
碳排放的数据话语权掌握在西方手中。
举个例子,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依据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每隔几年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之前报告中数据来源的硬性要求是,每位科学家要引用的所有数据一定要来自美国开发的数据库或者欧盟开发的数据库,不可以用其他数据库。
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亟需改善的不是技术,而是数据话语权。因此,还需要政府或者相关机构牵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数据平台。
我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也是IPCC数据组的成员之一。IPCC此前的评估报告只能使用美国的数据库。当时我参与这一报告时,欧盟十几位作者在欧盟委员会的协同下,与联合国进行了多轮谈判,IPCC同意从第五次工作报告开始,既可以用美国的数据库,也可以用欧盟的数据库。
当时,我国还不具备相关的数据基础或者未做到全球数据覆盖,不过2020年以后,我国已经具备相关条件了。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