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
碳市场分割。当前存在国家级和省级
碳排放交易市场,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汇市场方面,由于总规、详规缺失,省际间未互通互认。二是交易主体少。
福建碳市场虽然行业覆盖面最多,涉及电力、建材、
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
航空、陶瓷等九大行业, 但参与市场交易的企业依然十分有限。例如,2022年度宁德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只有10家,参与福建碳市场的企业也才123家。三是标准缺失。国家和地方碳市场未打通, 各省也有自己的碳市场, 不同碳市场针对行业的配额分配标准不一,公平和效率难两全。四是缺乏
金融属性。全国碳市场仅覆盖电力行业,当前仅有被分配到碳排放配额的企业可以参与交易,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暂时无法参与其中,碳排放权投资属性还是不强。五是监管薄弱。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核查工作存在一定困难。主管部门对企业虚报瞒报碳排放数据和核算报告,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等违规行为的约束手段略显不足,无法对企业形成有效的震摄作用。六是各地碳配额分配过紧。企业由于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加上没有足够配额,给企业带来较大经营压力。七是碳市场运行不畅。碳市场政策缺乏连续性,企业难以做出正确决策,市场无法形成稳定预期,市场流动性不足,增大了企业履约难度。八是碳市场信息缺乏提前量和透明度。目前,碳配额交易目的以履约为主,流动性有待提升。由于基准线的收紧尺度和更新时间没有提前明确,企业获取相关信息比较困难,区域试点
碳交易市场向国家碳排放交易系统过渡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影响了碳交易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而可能抑制对碳排放配额的需求。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