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首页 区块链生态 查看内容
  • 201
  • 0
  • 分享到

解读 | 开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引领全球低碳韧性转型

2025-9-28 11:12

来源: 生态环境部 作者: 柴麒敏、李墨宇、丁丁

中国落实2035年目标需要艰苦努力与良好合作


  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实施过程面临多重挑战,需持续开放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习近平主席着重提出,全球绿色转型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通过转型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差距。当前气候危机日益紧迫,地缘政治日趋复杂,在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个别国家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国际规则和秩序造成严重冲击,也严重阻碍了全球绿色低碳和韧性技术的开发及扩散,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艰巨任务,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实现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绝不是触手可及的,甚至不是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这同时也离不开公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惠的贸易格局和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后者当前是在原有绝对量排放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实现深度减排,而中国则是从达峰前的阶段过渡到绝对量排放下降的阶段,目标的力度不能简单地比较数值的大小,而是要看背后能源和产业转型的规模和力度。个别对中国减排路径的期待不现实、不公平,历史上看,工业化国家达峰后一般都会经历一个平台期,这应该理性看待。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安全降碳都是底线,我们必然要兼顾多重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作出最大贡献。

  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将催生巨量绿色投资与就业新空间,并更好降低全球转型成本。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能源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加速突破期,中国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优势逐步显现,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点。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将进一步重塑产业格局,持续释放政策、市场和技术创新活力,进一步催生绿色低碳新技术新经济。未来十年,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将超30万亿元,并将进一步带动更高质量的绿色投资和消费,创造数百万高质量就业岗位,使绿色低碳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实现更普惠的绿色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也将产生极大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降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成本,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应用提供广阔市场,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塑造全球发展新引擎。

  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了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五大理念为核心要义的全球治理倡议,并始终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切实承担了符合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的国际义务,是迈向2060年前碳中和的坚实一步,反映了最大可能的力度,这将为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复杂形势下,中国以坚决的行动维护并践行了多边主义,作为建设性力量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展现了我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中国还将持续加强南南合作,为全球南方国家协同实现能源转型、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发展路径提供中国方案,积极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此次提出的203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了未来十年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这是一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系统性变革的行动指南,也是引领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繁荣的路径蓝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加强战略引领,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汇聚更强大合力。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柴麒敏、李墨宇、丁丁)
版权申明: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论不代表链门户的观点,链门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341927519进行反馈。
1234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先 注册/登录 后参与评论

    回顶部